论《释道儒三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下面这篇《释道儒三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篇高度浓缩概括释道儒三家学说的论文。

我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只懂一点,但也必须看。我们不是学者,没有智力和精力、时间去细究。

看这些文章的好处是:指导我去看其它书籍和评论历史事件及预测未来。

比如,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的韬光养晦谋略?可以用儒家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思想去解释。

又比如,我们理解小说《西游记》的文学意义呢?我们可以用佛学中的历难即成佛的经典去解释。

再比如,如何理解抗日战争为何是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呢?我们可以用道教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的原理去解释。

所以,释道儒的思想及方法论,对于帮助我们观察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然,只要掌握了这些学说的原理和方法论,再去观察人,那是小菜一碟。

(写于2017年9月23日晚海滨公园)

下面文字摘自网络:

一、释道儒三家之核心思想与起源思想是什么;

1、佛家的核心思想是“空”,其空义有幻空与真空,佛教“空”思想是有色、无色,有形、无形,有相、无相,色身与法身转换的空间;佛教之起源思想是“四大造色”因缘和合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四大造色过程就是缘起思想的源头。故佛教的世界观形成和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方法就是通过四大造色之缘起思想,明了虚空万物之生存发展规律与规则。

2、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和”,和之思想是来源于太极阴阳变化中,取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此生即彼此、彼生则此生,共生共灭的天地万物平衡发展的大同思想;故道家的世界观与认识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规律与规则就是从太极阴阳演变原理中做为其思想的源头。

3、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所谓的仁,就是仁者爱人;仁之思想源头也是来之于太极阴阳,取之阴阳变化的相生相克、对立统一、求同存异、同生共灭的一体同观思想;故儒家的世界观的思想源头也是来之太极周易。

二、释、道、儒三家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过程;1、佛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无得心,心无所得、即证悟智用无碍,智用无碍了就能证量行住坐卧之行为无碍,也就是说知行合一、悲智同行之慈悲心。

2、道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清静无为心,若能做到于自心中清静寡欲,无欲无求,就能做到自足常乐、随遇而安。得此清静无为心就是懂得顺势而为,与天地同体之道德心,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

3、儒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有为心,若人能做到于内心中克己俭约,就能做到无欲则刚的道德仁义心,此道德仁义心就是恪守道义、以万民之心为己心、以社会安危为己任的有为奉献精神。

三、释、道、儒的思想主张之大无私奉献精神;

1、佛家提出大体同悲之度世成佛大慈悲的思想主张

2、道家提出天地一体之天人合一的道德思想主张

3、儒家提出君民一体之仁爱思想主张

四、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归纳如下:

1、三家的思想主张;佛家的度世、道家的入世、儒家的谋世;

2、三家思想修为;佛家的清净、道家的清静、儒家的克己;佛家的无得心、道家的无为心、儒家的有为心

3、三家明道过程;佛家的悟道、修道、证道,道家的见道、遵道、合道,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

4、三家无私奉献精神;佛家的慈悲心,道家的道德心,儒家的仁爱心

综上所述,佛、道、儒三家的思想起源,佛之四大造色缘起思想、道儒之太极阴阳变化原理,其认识万物生存发展规律与规则的义理是相同的,各家的终极目标也是相同的,都是主张、提持平等、平衡、和谐的奉献精神;

其不同的地方,只是各家对这种规律与规则的认识和使用的深度、广度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思想主张。

佛家核心思想大概可以概括为:万法一如,缘起性空,色空不二,本觉妙性真空妙有,实相无相,心、佛、众生不二。

道家主张:道贯一切,大道虚无,道本无言。

如果以孔子来代表儒家,孔子不怎么谈本体论的东西。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教人如何成为君子。他的君子标准大概是仁义信智勇。由个体伦理学引申为社会伦理学。

佛家主张磨掉习气、放下执着,最终明心见性。道家强调虚极致远,宁静淡泊,最终体悟大道。儒家要求日三省吾身,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格物致知,中庸,终极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说到方法论,也就是具体的认知操作方法,佛家有六度万行,无量无边的修行法门。但最精髓的是佛的正法眼藏,即禅宗。禅家祖师只教一件事儿:磨掉习气,放下妄想。用六祖大师的话说:对一切人和事,通通等观如梦幻。

至于道家的修行,后世的道士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修炼的招,但老庄那里并没怎么教修行的具体招术。他们只是要求静心忘忧,抱元守一。这很接近佛家的教导,但又有不同。道家没有像佛家那样明确讲出:色空不二,心、佛、众生不二。

孔子就是要求大家好好做人,修炼成君子。要求具体、可操作。但他没有像佛家那样强调“自净其意”,即心里要放下执着。孔子不强调这个事,也不怎么讲道家讲的宇宙本体,即虚无之道。

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能这么粗浅地对比一下。言不及义,挂一漏万,惭愧惭愧。

一.儒学

1. 儒学宗师孔子基本上是不言怪力乱神的。他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他心中的天道本质上是人道。他创立的学说“仁义礼智信”,都是为了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

2. 孔子的理论都是以人为本的。他理想的人是人品高尚的君子,他一生致力于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完善人格、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从来没有在人之外加上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从来没有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某个在外的上帝的身上。他完全没有彼岸世界的概念,始终在此岸世界自强不息。

二.道家

1. 道家学说的创立者老子心中的宇宙也是物质的。他给出了一个宇宙演进的根本动力“道”和演进路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心中的道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2.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他总是借用自然现象或物的特性解释自然规律,例如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的落脚点还是教导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修生养性。他的基本观点是,人只要遵从自然规律做人做事,就是有道德的,这个世界也就是和谐的世界。

《易经》是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经典。这部经典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太极生两仪——阴阳,“阴阳”就是“矛盾”,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阳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这不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吗?《易经》用四象八卦来演绎事物运动变化,把客观规律形象地图式化、直观化,这应该是哲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创举。莱布尼兹据此说“二进制”是中国人发明的。

三.佛学

至于佛学,其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无神论的,讲究人通过自身的修为成佛。

佛的本意就是觉者、智慧者,成佛就是忘我,进入一种身心自由的境界。

马克思曾经说过,辩证法是从释迦牟尼开始的。但释迦牟尼的本意被他的弟子们不断地歪曲,打上唯心主义的烙印,即认为彼岸世界才是真实的,此岸世界只是那个彼岸世界的镜像,所以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

所谓成佛,就是从此岸走向彼岸。后来,在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下,佛家妥协了,于是有了中国本土的佛教“禅宗”,讲究人在此岸“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释道儒三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