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干货类书籍,我有4点建议

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网上有很多非常好的总结帖,书籍方面也有很多经典,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等等,想要系统提升的小伙伴,建议来一个主题阅读,绝对会收获满满。我今天主要是从本人的“血泪史”中总结出四点阅读建议分享给大家,建议仅针对干货类书籍。

一、时刻谨记自己的需求,以需求为出发点阅读

拿这几天我在读采铜老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来说,由于采铜老师广闻博见,在诸多领域又拥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书中大量的旁征博引以及一个个案例故事,阅读过程绝对是一种享受,被采铜老师深深折服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字不落的阅读,连案例中的专有名词都百度下是什么意思,虽然收获了几个专有名词的概念理解,但半本读下来后,脑袋乱乱的。

为什么?因为我忘了自己的需求。采铜老师书写时,他是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那些案例、专业概念都是在他自有知识体系上延伸出来的,他不会乱。但我的知识体系与采铜老师不同,那些案例、专业概念在我这里是单独的个体,当个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又没有串联的线,只会是一团乱麻。

怎么办?在阅读每个篇章前,先问自己想了解什么,得到什么,带着自己的需求去阅读,可以满足自己需求或者延伸出对自我需求进行思考的知识、案例等纳入到自己的袋子里,时刻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去阅读。

二、不要舍不得“画书”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爱书、珍惜书,什么叫爱,什么叫珍惜?阅读前什么样,阅读后还是什么样,在我一直的理念里,这就是爱!这就是珍惜!

但真的是这样么?每次重新翻阅曾经读过的书,我都会升起这样的困惑,因为书里没有我阅读的痕迹,我不记得曾经哪个句子、段落、方法让我受益或者存疑,更加不记得那些句子、段落、方法再次阅读时,是否还会让我受益或者当时的疑问当下是否有解开。

想到一个或许不甚恰当的例子,人们都说两个人恋爱,如果是深爱,必然会在自己身上找到对方的痕迹,比方饮食习惯、电影偏好等等。与书,如果是爱,怎么可能一点显性痕迹度没有?

阅读,是一种交流,读到有共鸣、作者说的非常赞的地方或者可以直接能拿来用的地方,肯定会忍不住想标记;读到有疑问、触发自己思考的地方,及时在旁边记录。与作者互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书、惜书。

三、读书笔记一定要记,随便记什么

记不记读书笔记,一直是我很纠结的点。

遇到有用的知识点,要不要摘抄?摘抄不会太浪费时么,如果想再看,直接翻书不就好了,书中还能看上下文。

遇到引发自己感悟或者思考的地方,要不要记录?感悟、思考在脑子里进行就好了啊,记录下来还是会浪费时间啊。

对书的框架结构,要不要进行整理?真的有必要么,书的目录就是现成的框架啊,直接看目录就好了。

每一次想到一个点,在被自己人为的答疑后,都没能持续下来,导致这么多年我保留下的读书笔记真的屈指可数。

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呢?知道有那么个方法,但具体是什么想不起来了,翻书?两三百页的书找起来还是挺费劲的。

读书笔记是内化的过程,是把书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经历这个内化,书里的知识才真正是你的,才能真正被拿来用。

四、边阅读边实践,而不是阅读完再实践

我读的很多本干货类书籍,在一个篇章结束后,都会有练习篇,有的作者甚至直接告诉你,如果这一章的实践你没有做,那么下一章的阅读根本没有必要开启,这也是干货类书籍的独特之处。

如果你仅仅是读了,知道了,那么并没有什么用,这也是很多人读完之后,收获很小的原因之一,唯有边阅读边实践,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比方说我在读《工作前5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这本书时,书中有一部分讲述作者如何制定自己的月度、年度预算,我跟着也做了一遍,因而当作者下一环节讲到编制的几个误区时,因为自己实践过,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并且找到自己需尤为关注的误区。

边阅读边实践,以实践论证方法的可行性,这是阅读干货类书籍最高效的方式。

上述建议,总结成一点,干货类书籍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在阅读时,需以“我”为出发点,以能“拿来用”为根本目的,不断的吸收、内化、实践,让知识为己所用,真正产生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干货类书籍,我有4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