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读诗]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风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日读诗]陌上柔桑破嫩芽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春日读诗]陌上柔桑破嫩芽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初一见辛弃疾这首《鹧鸪天》,就喜欢。

早春的诗意,农家的希望,都在这简单的文字里。

我跟小朋友们讲,这首宋词写的不是景色而是希望,他们不懂。

不仅小朋友不懂,可能很多人都不懂。

宋代以前,唐朝诗歌虽然是巅峰,但诗人们思想意识深处,其实放不下贵族精英化的倾向。李白的炼丹,游侠,哪一个不是贵族的癖好?连忧国忧民的杜甫,骨子里都流淌着李唐王室和清河崔氏的血脉。王维诗中有画华中有诗,所以他笔下的农家生活就是一副取景极佳的田园风光图。

只有到了宋代,市民生活极其丰富,文人们才会放下身段,真正去观察体味普通人的生活。

辛弃疾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诗人,别的诗人写军事边塞诗,只是处于想象,或者到现场看了一眼而已。辛弃疾不一样,他曾飞马赴敌营,直取敌将首级。

这样一个豪放血性的诗人,真难得他能看到农家生活那么多细微可爱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洗头卧剥莲蓬

………………

大约热血沸腾奋勇杀敌的最终目的,也是让这些小民百姓们安居乐业,享受平安幸福的小日子。

让我们来看《鹧鸪天》里的希望: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现在小朋友们养几条蚕,不过是养着好玩。在古代,蚕桑却是普通农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开春了,有桑叶了,蚕就会渐渐长大…

“然后他们就可以杀蚕肉,卖钱……”

这是八岁的小丫头说的,蚕听了会瑟瑟发抖不?

蚕桑,蚕丝,意味着家庭可以有新的收入,孩子们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玩具……

平风细草鸣黄犊。黄犊是小牛,而不是黄牛。很多生命在它幼小时期都是黄色的,比如鹅黄的柳芽,那是小鹅刚孵出来的颜色。比如,黄口小儿,黄发垂髫…都是小孩子。如今小孩子营养太好,刚生出来都是黑乎乎的头发。

所以黄犊是小牛的意思,不是黄牛,黄牛没法耕地,得靠水牛。

平缓的风儿,细嫩的新草,哞哞叫的小牛………马上可以春耕了,这日渐壮硕的小牛可以担当劳力了。

春耕,种的是稻子,当年十月收割。麦子头年十月播种,次年五月收割。很多人不明白青黄不接究是什么意思。春天来了,麦苗长得青油油的,配着黄色的油菜花,看着确实诗情画意。

可是农人的肚子,可能早就开始挨饿了。头年的稻米可能在冬天都吃完了。古代农民田租赋税沉重,家里人口多,如果遇上灾荒之年,那么饿几个月肚子是很正常的。

望着青青的麦苗,盼着麦黄时节,那真是青黄不接。

所幸,春天来了,可以充饥的东西多了。

现代人也吃野菜,那是富贵菜,是养生的时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是穷人吃肉,富人吃野菜的时代。

在古代,像荠菜这种普通的野菜,那真是农人的口粮。青黄不接的时候,挖一篮子回家,跟稻米或者面糊煮在一起,怎么着也能撑到四五月麦黄时节。

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不是风景,也不是赞美什么淳朴的生命力,这是泛着喜悦的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日读诗]陌上柔桑破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