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师德肓人的空间
9月10日,全国第34个教师节。
这一天,全国1626万专任教师喜庆、2.7亿在校学生感恩。
这一天,教师节的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这一天,整整相伴十年的新浪博客被封杀!心中郁闷,我体验了“封杀”的心境,但也坦然。与客服联系,客服礼貌地回答:不是封杀,是暂时中止更新,请通过电子邮箱进行申诉。
这一天,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生活意义的申诉,但我确信,这种申诉,是我读书生涯里的在校教师没有传授的。
这一天,我对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赋予了一个新的教义和诉求:与时俱进。
自2000年进入网络平台以来,我停止了日记记录心路的方式。新浪博客,是科技力量赋予我说出心中人生的另一书写平台。当博客书写成为一种习惯,骤然打破,还是有一种不适应。
这一天,我驻进了“”:一个边写作、边修改、边存档的app软件。我的初始目的很简单,就是持续在网络平台上保留一个编写存档的空间。“”,填䃼了新浪博客“封杀”的空档:一篇文字的边写边改,也是一个认知的心理历程。
在“”,收获了些许关注者,也了解一些“”的运作模式。在当前特色市场经济规则下,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有写作的地方,就有阅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生存哲学或模式。
20天后,我突然收到一则“简信”信息,内容如下:友友,您好,国庆节快乐哦,我之前也一直在上写文,都写快20万字了,饭都吃不起,现在网赚创业,月入过万,比打工强多了,尤其是时间自由,坐家里就把钱给赚了。由于业务忙,现招10个徒弟,勤快一点就行,手把手带,不收费,想做的加我,备注:拜师。
对于这则“简信”,我没有回复。不是我摆老资格,也不是认为这位发“简信”的朋友不够资格当我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创业进取精神、文字的繁简得当,都有当我师的资格。唯一让我不想回复的理由是,有关写的理念不同:我写,不为赚钱,只为说出心中认知,也算一种认识世界的感知方式。
2、勾联写作育人的指向
在很多的时候,早上醒来,我会突然发现:一切想说的、一切想写的,似乎都是前人说过写过的。《圣经》上说:“太阳之下,并无新事。”这与《礼记·大学》中所述商汤王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一定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圣经》阐释的是本体、本源问题,商汤王阐释的是认识、方法问题。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至善”,是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大学》引用商汤王的话,强调治学精神、修身境界、治国要术,在此语境下,我们在日常世界的生活,所面临的现象或情况,都是新的。虽然“太阳之下”,普天万物,本已经存在,但人类认知世界的阀门,却是逐渐打开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认知领域被打开,就人类生存而言,就需要与时俱进,以促进“德行”随时保持在“至善”的完美状态。
我同大多数人一样,总在追求“至善”完美状态的路上,总想寻找适合自己的理想生存方式。青少时代,总是懵懂。二十岁时的学校图书馆,打开了视域阀门,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决定了我自己的生活方程式:工作敬业+阅读书写+思维自由+行为中庸=平民幸福。单个人的活着境界应该是,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需要什么,抵达什么需要高度。这对崇高理想、人类信仰、成长励志而言,想必是懦弱的。但实践检验,对好好的活着非常适用。
高度,人人向往,但也要条件。我不否认时势造英雄,不否认勤修达圣贤,但时代环境、生存背景、个人智能、生活阅历,也是决定高度的要素;草根与名家的最大区别在于,智能、目标、坚定、勤修、胆魄的差异,但在很多的时候,把握不住进退的瞬间,名家也会跌落深渊。孔子说:“三十而立”,当意识到“而立”时,我突然发现,除却这些要素以外,懦弱已经成为我迈向高度的劲敌。
生活如此。爱好的写作,亦是如此。三十年前,自写下第一首所谓的“诗”开始,便与写作结缘,阅读勤修,也成为我至始不变的生活方式之一。两年时间,阅读了学校图书室的三分之二书籍,视力从2点变为0.5。四年以后,湖南湘潭的一封“自费获奖”的信,熄灭了我的写作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熄灭了我投稿的热情。
直到今天,我一直坚定地秉承这一原则:若非特殊情况,原则上不主动向纸媒投稿。不是我孤傲,而是不敢,总有一颗敬畏之心让我怯弱,阅读万千书,可以打开我的思维和视域,却打不开我的这份偏执,开始理解纪昀:“转瑟缩不敢著一语,平生吟稿亦不敢自存。”我也发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现象,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关美的体验观点或意象在今夜闪亮,明天或以后却突然在中外历史典籍中类似发现。
3、担不起育人的责任
作家,在我心里,永远是圣灵。写作,虽然是一份孤独的事业,但其成功,大多数却是在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旅程中成就的。白居易与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朗读,曹雪芹与胭脂斋的增删五次,巴尔扎克与剑桥大学院士的讥讽,果戈里与别林斯基的痛骂……当然也不排除例外,譬如普鲁斯特,这类人,我把他奉为天才,但我首先只是草根,我接受不了作家那份孤独寂寞和勤苦,也无力改变这个定位。
曾经有同事多次跟我提及:“男怕入错行,你可能就是。”我只是歉意地笑一笑。我一直不敢自称自己是作家。不是自谦,也不是迂腐。数十年来,我对作家的概念,是传统的,也是守旧的。曹雪芹和巴尔扎克,是我写作信仰上的丰碑。
我不是一名作家。我的耳边,始终响起雨果悼念巴尔扎克的声音:这位力量惊人、从不疲倦的工作者,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作家,这位天才,在我们中间经历了所有伟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种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也常想起恩格斯的评价:我从这里(《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上学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我不是一名评论家。鲍姆嘉通时刻在警醒我,那份艺术活,应该需要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洞察一切的审视力、良好的记忆力、创作的天赋、鉴赏力、预见力、表达力和天赋的审美气质。我没有能力把问题思维的性格,演练成令人顺心顺耳、愉悦幸福的艺术。
我甚至不是一名合格的作者。我不愿把自由的权利,交给栏目裁判,任其把它打扮成一个说跳就跳、说哭就哭的小姑娘;我不愿把写出的快感,交给狭窄方块,随其抽刀断水水不流,那是憋屈,说断就断,那是挥霍。
我写的文章,如果能够称为文章的话,充其量,也只是我读书、读人、读事、读物、读社会、读世界的阅读笔记。这些笔记,任思绪飞絮、自由浸淫,不合体栽、不合栏目条件,无法走上纸媒。2004年,有很多热心智慧的老师和朋友,激励我改变,有很多当年跟我一道出发的文友,如今已是硕果累累的大作家,有很多已进入省作协、全国作协。我也曾尝试走出,但固执、懦弱、智能不足,固定了我现在的身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如果要与作家与文学搭界的话,我只能以另外一个身份出现:做一个安静的阅读者。
4、我只是一名安静的阅读者
在我心里,做个阅读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不只是一个“读”字所能解决的。《说文解字》批注“读”意:诵书也。从言卖声。与“读”相关的名词有很多,但就我而言,这些词语都不合适。
我不是一名朗读者。在泉水边、树林中、茅屋里,摇头晃脑,与天地和,与自然鸣;在教室里,跟随以师为名的领读者,捧着书本,朗朗之声,天籁之音;在演播室里,在舞台上,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将台下听众,带入信仰的天堂。
我不是一名研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在阔远的未知时空,那只能是一个人的朝圣,灵魂在翱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不是一名品读者。浩瀚的经典书籍和文章里,圣贤的灵光,颤悸自己的灵魂,幸福的意味,敲开心灵之门,浇灌潜意识的艺术之籽,开花,结出属于自己的坚硕之果。
我不是一名导读者。通过汗牛充栋的本体、本原、认识和价值论的观点、理念引领,把自己灵魂深处生长的硕果炸开,抛洒光源,在黝黑的未知道路上,若荧光,若月亮,若太阳,牵引探路者前行。
充其量,我只是一名阅读者。我在“读”之前,拥有一个从门的“阅”字。在我的认知里,汉语文字,喻意丰富。“阅”,包含着看、经历、容、汇集等语义,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内涵异常充实。
在我的“阅读”旅途上,不仅仅只是看一篇文章,一本书,我内心拥有一种实实在在地经历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欲望。“读”的目的,是坚守、丰富、幸福一个自我。但若在“读”的过程中,连我自己都容不下,都保不住,都丢失了,我“读”又何用?《说文解字》这样解读“阅”:“言我躳不能见容。如无空穴以自处也。”只有在稳妥地坚守自己的前提下,方能汇集所读之光之源,方能感知读中写出的文字、笔记,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为了固执坚定地做一名阅读者,我因阅读而输出心中所想所写的文字,与心中作家的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仅仅旨在圆满自己心中的人生,而作家,要同时肩负丰满读者人生的重任。这一点,我无法、无力做到,因而不敢把所写的文字,主动投进心中的圣灵莲花台——纸媒。我想说的是,我真的不是一名作家,也不是一名为赚钱而写的作者,所以请原谅,我只是一名追求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阅读者,我的内心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