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海边的遗迹|作者:老木(捷克)

从雅典机场来到酒店的时候时间还早。本来可以直接进酒店去找前一天已经入住的朋友,为了不影响他们爱琴海边的第一夜“春梦”,更为了尽早会一会心仪已久爱琴海,我带着不大的行李,独自一个人走向旅店前不远的海滩。

来到爱琴海边的时候,太阳才升起不久。桔红色的太阳边缘还留着些朦胧。柔和的阳光以暖暖的温度把含着淡淡海水味的初夏晨风从海上牵引过来,带给一个人站在海边的我,让我身上感觉到微微的凉意,十分舒服。

天空中高高地挂着几丝淡紫色的彩云,与近处慢慢行走的零星白色船帆和远处海岛上的红顶建筑、绿色树林遥相呼应。这令人忍不住放慢呼吸的画面,少不得会让心旷神怡、心神皆醉的看客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近处无色的海水清澈见底,离岸不远处,水下是彩色石子在波光粼粼的浪花中带着魔力般慢动作似地、“浮游”、“飘动”。稍远处,海水变成浅蓝色,离岸边越远,颜色变得越深,蓝绿相融,美轮美奂,一直到成为浑蒙蒙一片混沌的暗绿与远处的蓝天结成一体。

温柔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岸,一排排柔和的海浪像爱人之间用温柔的肢体语言倾诉一样,轻轻地抚摸着浅黄色的沙滩,一声又一声、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轻声而欢快地吟唱着……

据说,因为爱琴海里密布着的上千个岛屿分解了海水潮汐的力量,使得蕴涵在地中海里面的爱琴海少有大风大浪的时候。因此雅典岸外的海面也就相对于别处的海面平静很多。

在这里,海的远处没有海天一线的熟悉景象,远远近近、虚虚实实、隐隐约约之间,有数不清的海中岛屿。让人感觉爱琴海有点不像海,而像一个布满群岛的大湖。没有任何海腥味的海风好像也印证着爱琴海不像海的感觉,让人怀疑这该是一个类似阿尔卑斯山下湖泊的水域。


爱琴海边的遗迹|作者:老木(捷克)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大概没人能准确统计出爱琴海有多少泊船的锚地。举目沿海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海岸竟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游船锚地和供游人休息娱乐的沙滩组接而成的。这里数不清的泊船港湾跟陆地上居民区里的停车场有点像,里面总是有一些游艇停泊。锚地里,游艇的成色有新有旧、桅杆有高有低,组合成一幅看上去杂芜,细看却是自然有序的画面。一艘艘形状不同的游艇各自逍遥自在地晃动着,像在舞池里跟着慢节奏两拍子曲调晃动着的情侣,在温暖的光晕中显现着安闲惬意的情调。

早知道希腊人喜欢航行,并且生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船王。看到了数不清的游艇和锚地,才明白了:正是希腊的经济地理环境和广泛的 “航海群众基础”,才有了后来航海业的发达。估计这跟中国人烹调水平普遍较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早先中国人努力的方向是“朝内”,而希腊人努力的方向是“朝外”。好像近来情形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比希腊人“外向”了起来。政府的、私人的,各种海外投资都有。而希腊人还不起国债还躺在特殊的福利上迎接全球经济危机,遭到了世界金融界的诟病。甚至有了中国出资购买希腊国债,准备向希腊国家投资的新闻。

晨曦中,略带潮湿的沙滩上有一排长椅,它们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似乎正伸长了脖子轻轻地吻着浪花悄声作响的海岸,一排排轻轻敷在沙滩上的浪花柔弱而轻盈,似乎正一下下涤去沙滩见证长椅上发生的幸福或辛酸的爱情时陪着恋人们留下的欢乐或苦涩的泪水。

微风吹来,从合抱粗的棕榈树那边飘来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有点像茉莉花、又有点像槐花,总之是清清淡淡的那种。坐在长椅上展展倦躯,裹着花香的海风就把惬意灌入全身的每一个毛孔中,把人陶醉在海天之间的缱绻里……

我们勤奋、努力,我们竞争、奋斗,难道不就是让生命少受磨难多享快乐吗?在这没有奢侈品、没有名牌、没有时尚的爱琴海的早晨,生命不是同样能感受到沁入心神的舒畅和快乐吗?


爱琴海边的遗迹|作者:老木(捷克)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爱琴海岸给人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石头。许多海岸是石头的,海岸进出的路、路后面链接的山、都是石头的,很多房屋和院落也是石头的。卫城山上,无论是古代遗迹还是通行的道路、台阶,无一不是石头的杰作。

站在卫城的山上放眼四望,蜿蜒起伏的丘陵上,不高大的建筑物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连成一片灰白色的景象围绕在卫城周围。完全不是欧洲大陆上惯见的绿地、树林与建筑群错落有致、明暗相间的景象。

早晨,卫城山门刚开我们就到了。站在游人稀疏的山门前,门外是随处懒散地趴着的流浪狗,门内便是两千多年前建造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巴列侬(又称为阿西娜)神庙。那由巨大石块垒叠起来的、令人仰视的废墟震撼着每一个到来的游人。

令人灵魂受到巨大冲击的不仅仅是那时工匠的机智和勤劳创造的伟大劳动,更有计算、设计、建造者思考、谋划这些建筑物时,内心那种宏伟广阔的视野与精神诉求,那种胸中连接天、地、神、人之间关系的气魄与雄心。

初升的阳光斜射在擎天的石柱、石梁上,它们尽显沧桑的刻痕被凸显得更加真切、更加清晰。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尽管已是遗骸,还是会让你忍不住对古人严整、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神肃然起敬。石柱伟岸的身躯屹立在暖色调的光芒里,没有一丝悲凉与落寞,正像脱去了衣服的掷铁饼者,一身强健的筋骨,一派英武的神情。

导游告诉说,神殿山门入口处的一个不显眼的平台,曾经是古希腊的辩经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代人都曾经在这里聚众讲解哲学(生命智慧)聚众辩论。老实说,在我心中,这里才是最最令我向往的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谈起古典哲学都会引经据典地从古希腊哲学的三巨子说起,并由此探索延伸出去,研究继承了他们精神衣钵分成了种种流派。而我却一直有个不愿意声张的心愿:不是站在先贤大哲身后甚至肩膀上听他们怎么说;而是让思绪回到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和思考以及表达的语境里,站在他们身边,看看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是什么给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启迪和撩拨,可以在两千年以后,让他们的思想和语言依然熠熠闪光,让他们的人格依然令人敬佩。在暖色调的朝阳中轻轻闭上双眼,在这肃穆的环境下屏住呼吸试着想象当年三巨子先后在这里讲经、辩论的情形,一种深深地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不涉俗务的纯理性思辨。

大家走出卫城,我和老大哥又返回来寻找走失游伴的时候,老大哥竟让我守住山门“要道”,自己不辞辛苦地“亲自二游卫城”。本想尽孝悌之道争着跑路的,可为了得到独享“讲道台”的宝贵时间,我顺水推舟地苟且留了下来。

此时,游人多了些。四周一片熙熙攘攘的人声,让我在此地、此刻倾听古时天籁之声的打算落了空。于是,我眯起眼睛,试图在讲经台对面残缺的山门石柱上找到些许旧时的细微痕迹。

只是在某一瞬间,不知是错觉还是巧合,淡黄略赭的石柱顶端,被阳光照亮的那些地方突然显出有些淡淡的红色光晕。当我急忙打开相机准备记录的时候,那淡红色的光晕已经不知去向。心中慨然:或许后世人描画先前圣人的时候都在他们的头部加上光晕,就是来自像我一样的瞬间感觉罢。

仔细回忆那一瞬间里的意识,除了光晕之外,似乎根本听不见一点嘈杂的人声,淡淡的白云又薄又慢地飘过,空气非常非常的清新。内心是全无烦恼的空洞和舒适空旷的畅快。

宙斯神殿、露天剧场、宪法广场、阿依娜岛的东正教堂和神殿遗址……

从外岛返回雅典的轮船上,中部的发动机舱顶的过道是噪音最大、也是唯一透气的地方。觉得与其在闷罐般的客舱里昏睡,不如冒着噪音在过道上吹吹海风。

快速航行的游船在船头撞起一重重浪花,星星点点的细碎水珠落在脸上,凉爽而舒服。回望船尾的浪花,突然有了一个奇异的发现:

由于船的速度快,船尾推进器的叶片会溅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和一团浓浓的水雾,水雾中生出一条清晰明亮并随船行走的彩虹。船尾逐渐平复的浪花在船的后面形成一条宽宽的划痕,划痕两侧都有明显的海浪,而划痕中间却平淡得出奇。就这样,划痕给船添加了一条长长的白色尾巴,在墨绿色的大海里显得特别突出。远远看去,一只只渡船像一个个硕大的老鼠,拖着白色的长尾巴在深绿色的海面上窜来窜去。尾巴后面的海面,因为快船留下的向前回旋的双向涡流形成一条水面下的暗涌,如新辟出的一条弯弯的小路一样,隔开了原本整齐列队的海浪,似乎要把那一条弯曲有致的航线永远镌刻在海面上。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水雾快要淡化的那一段,水面会非常平缓,白色浪花与墨绿色的海水之间,会出现令人惊奇的碧绿色!颜色由近及远越来越浓,最后才与大海浑然合一。海面上这一条条展现着不可思议的纵深感和立体感的碧绿色“带子”,在傍晚的阳光下简直就像翠玉琢成的一条条通向神秘所在的翡翠之路!把我们带入对生命和自然的沉思,去揣摩命运与造化,去思索努力与机遇……


爱琴海边的遗迹|作者:老木(捷克)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傍晚的爱琴海,是浪漫的天堂。长椅在夕阳下的剪影有了情侣就欢悦活泼起来。水汽蒙蒙的绿色海面,湛蓝的天,舒适的海风、彩色的云霞、暖暖的夕阳……爱琴海真的被爱浸泡了起来。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辉煌通过一个个遗址展现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听说了大英博物馆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希腊厅”。那里,英国人“帮助”希腊人保存了最精美的古希腊时期的文物。美国、法国、德国也有很多。与希腊相似,埃及、印度以及中国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当人们疑惑为什么原来的“四大文明古国”会“集体”在近代没落的时候,又有谁会怀疑如今的强国不会在千百年后,步“四大文明古国”的后尘走向衰落呢?或许“当局者迷”的现代人的生命长度不允许人们做那样的推断和设想,人们生命的阈值不可能让他们找到“文化轮替”的内在原因。

尽管东西方的先贤都同样描述了否定之否定 ——阴阳转换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但是现代人没有人愿意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生、成、坏、空”的规律而成败轮回。没有什么事物,包括我们觉得无比神圣的事物不可改变。人们不愿意承认,现在的所有原则、成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暂时的,过渡性的,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终究会像雅典随处可见的神殿遗迹一样成为历史。

毫无疑问,我们的现在的文明就是明天的遗迹。

现代的人们像年轻人相信永久的、海枯石烂永不变的爱情一样,毫不怀疑地举着“市场规律”、“商品经济”的条规,以为它们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规律”。但是当他们有一天走进生命深处的时候,当他们真正理解雅典遗迹意义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人性本来的构造和需求、生命深处的追求和呼喊,从来不是固定、恒久不变的。历史的自然进程,正在并且将必然把商品的市场规律慢慢变成当今被希腊人称作神殿遗迹的那样的东西。

《 爱琴海的石子》

长椅的影子

被清晨柔软的阳光

遗迹般拖向海边

没了夜的遮蔽的海滩

满是充满灵性的石头

—— 一些可以换钱的“商品”

就像远处

被着三个“点”的胴体

艳丽在飘渺的浪花下

光鲜在朦胧的欲望中

海风吹来

日头西沉

时间慢慢老去

丑陋和美丽都没了支点

沉淀过后的眼睛里

石子就是石子

无论作为时尚的链坠

还是在

变幻莫测的海水里

最终全都归为遗迹


作者老木(捷克)


此文摘自散文集《石子路》。联系微信:qinchaxisoxu

爱琴海边的遗迹|作者:老木(捷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琴海边的遗迹|作者:老木(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