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Brothers In Arms

音乐 | Brothers In Arms_第1张图片

1.

1982年4月阿根廷与英国因为争夺福克兰群岛而引发一场战争,这是冷战后世界规模最大,战况异常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

这场战争引发了Mark Knopfler的灵感,他为此写下这首《Brother In Arms》,中文翻译是《手足情深》。

这是一首容易让人伤感的歌曲。1985年夏,恐怖海峡发布了这个专辑,乐队由此走向巅峰,歌手马克名声大噪,红极一时。

在这首歌里,Mark以一个归来的老兵来讲述着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他说:“Were  fools  to  make  war, On  our  brothers  in  arms”(我们愚蠢地发动战争,向着我们手足情深的兄弟开火)。

听这首歌,我想到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角戴斯蒙德,他不惜生命危险去救一个日本人的场景。

在医务兵戴斯蒙德来说,日本士兵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于他来说,交战双方士兵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战场上,他们为各自的国家效命,战场的后方,医务兵的职责就是救人,当然也包括敌人,更何况,他是基督徒。

这个场景很感人,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

其实,真正的战争片不会渲染仇恨,不会美化战争,不会粉饰死亡,不会无视常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做到了。

作为战争的反思,恐怖海峡的这首歌也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渲染任何仇恨的情绪,Mark只是用他低沉的声音和娴熟的吉他,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虽没有枪花的《civil war》激情,也没有绿日《21 Guns》愤怒,但是这首歌足够悲凉,深邃,忧郁。

甚至,让你沉迷不能自拔。这个感染力,不是所有的歌手可以做到。对于马克来说,这个天赋,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

音乐 | Brothers In Arms_第2张图片


2.

1982年美国,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上映,盛况空前。

这部电影讲述了越战老兵Rambo回到家乡小镇,他在小镇上屡受警长的欺凌,最后被逼入山林,不得不流下第一滴血,选择反击警察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Rambo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和失落,这个失落也只有他的军官,曾经的上司懂得。

与其说这是一部娱乐片,不如说这是一部现实片。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的好莱坞,史泰龙用这种方式走出了一个后英雄主义的时代。

对比《战狼》,我们所谓的英雄不过是血肉之躯,严格意义来说这不是“英雄”。战争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杀人,复仇,粉饰和谄媚。

因此,他们什么都可以想象,甚至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剧情也信手拈来,毫不知耻。

听这首歌的时候,我总能想起兰博最后的哭泣,一个曾经驰骋沙场的老兵,不得不的回到祖国,然而社会回报给他的却是冷眼和歧视,这确实让人心疼。

愚蠢的人们发动战争,而战争牺牲的却是炮火中手足情深的兄弟。这就是Mark所表达的反思和控诉。

就像兰博最后说的那样:他也死了, 在越南时,他就死了, 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

音乐 | Brothers In Arms_第3张图片

3.

在最近上映的电影《敦刻尔克》中,导演诺兰更是把战争片提高了一个八度。

他用上帝的视角,把战争下的残酷呈现给观众。电影没有慷慨激昂的台词,没有热血沸腾的情绪,没有冲锋枪加大炮的场景。

这和《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样。

在这部电影,只有惶恐不安的士兵,和视死如归的飞行员,水手,还有看不见的敌人,和紧张的心跳。

回归极简主义,诺兰化繁为简。

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活下去的意义又是什么,诺兰留给了我们。

这是诺兰,他在《蝙蝠侠三部曲》中,把人性的弱点剥开在日光之下,这次他把战争的全景展开在世人面前。

真正的好电影就是如此,就该这样拍。不做作,真实到不能呼吸。据说,诺兰是不用数字拍摄的IMAX专家,大师果然是大师。

回到音乐,老马也是另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在音乐方面,他是吉他领域的高手,吉他之于他,就像是他的另一个嗓子,人琴合一。

论到词曲,意境精美非凡,如果不是看歌词,谁又会知道这是写给战争的安魂曲。

这首歌有两个版本,一是录音版本,喜欢安静,没有吵杂声的可以听这个版本的。

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场版本的表现要更好,更美,更绝。文前推荐的是录音版,文后推荐的是现场版。

愿音乐之于你,可以让你看到更多,想到更多。

音乐 | Brothers In Arms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 | Brothers In A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