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1张图片

营销自从成为一门学科,就不乏各种乌泱泱的理论门派。

但归根结底,万变不离其宗,基础性理论也就这2个比较有代表性,也是各个品牌在实践中,或多或少会应用到的:

1.定位——大家耳熟能详,由里斯和特劳特所创立的经典品牌营销理论,在中国尤其风靡。

2.HBG——由南澳大学营销学院教授Sharp & Jenni所创立的最新的颠覆性营销理论,最近三年开始风靡全球。

对这两个理论,很多喜欢做研究的自媒体同行,已经分析的很细致,而且相当复杂——远超过实践中要用到的程度。

其实,实际中操盘品牌,往往只会用到理论的1-2个精髓点,而已。

那么,实践中,大家怎么用这2个理论?它们之间对于实践派而言,有什么区别?到底哪个更有实际效果?

去年我们曾经在【HBG Academy】(品牌成长研究院)也分享过这个命题,当时我们是分为13个行业,邀请13位品牌负责人,来针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并基于自己的实际操盘经历,对2大基础营销理论(尤其是HBG)进行了详细解剖。

这里,我也从实践的角度,来分享一两点粗浅总结。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2张图片

品牌操盘手一般有两种类型:

销售型vs.营销型

虽然理论家们非常善于从“营销、趋势、规律、理论、制度”等角度去分析一个品牌的成长,但实际上,一个品牌的成长,和操盘手最为相关。

这个消息,一面让人沮丧,毕竟“人”是最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而“理论”却相对容易把控;但另一面,也让人兴奋,正因为有“人”的个体变量存在,所以同一个“死理论”,经过不同的人去处理,就变幻出千差万别的效果。

品牌操盘手一般有两种类型:销售型vs.营销型。

早些年的品牌掌门人,大多是销售型。

他们追求的从始至终都是“销量”,他们操盘品牌和企业管理的初始逻辑就是“一切为销量服务”、“不产生销量的,都是耍流氓”。

而营销型的掌门人,更偏爱“品牌”这个词。

他们希望去创造一个百年品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他们的逻辑首先是“能否让人都知道我的品牌、爱上我的品牌、让我自己也因为品牌而千古留名”。

有人可能会说,操盘手还有其他类型吧?譬如关系型、情怀型、科技型、匠人型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噱头,和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已。多少人号称“匠人”和“情怀”,最终也还是为了营销或销售。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3张图片

不同类型的操盘手

脑中所偏爱的理论不同

销售型的操盘手,更钟爱HBG理论——虽然大多数操盘手,压根还不知道这个理论的全貌,甚至没有听说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早已经在实践中干起来了。

HBG理论的精髓在于“渗透率Penetration”——HBG认为:品牌的成长,来源于营销和销售的双重渗透率增长。

销售型的操盘手们,非常喜欢“渗透”这个词,而且坚信,只有加大“渗透”(无论是借助砸广告,或是铺设渠道等方式),才能促使品牌销量不断增长。

所以,某种程度上,销售型的人不太喜欢琢磨“定位”,偶尔也会邀请个广告/咨询公司来给自己讲讲定位,但马上就会不耐烦,觉得太玄虚,不如直接做“渗透率”简单粗暴有效。

往往,销售型的操盘手们,会选择“脚比脑子跑得快”。

而营销型的操盘手,相对而言,更钟爱“定位”理论——这个理论在中国尤其深入人心,也得益于它的“渗透率”远远大于HBG。

定位理论的精髓在于“差异化Differentiation”与“聚焦Focus”——定位认为:品牌的成长,来源于营销上的“差异化”,以及业务发展中的“聚焦”。

营销型的操盘手们,很喜欢“品牌设计”这个词。他们宁可牺牲短期销量,宁可HOLD住企业发展的速度,也愿意花时间琢磨品牌的上层建筑,总要“先想清楚,先做好计划,再往前进”。

往往,营销型的操盘手们,都比较爱哲学思辨。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4张图片

钟爱“定位”的操盘手会如何做?

1

先做品牌设计

从消费者调研、竞品调研、市场空白调研,到品牌目标人群细分、再到品牌顶层设计、产品设计、渠道定位设计、价格定位等等——整整一套流程走下来,一般至少耗时2~3个月。

然后,很可能推翻重来。毕竟,品牌设计是相对“先验”和“主观”的,谁都可能Cha一嘴。

2

再做营销广告

广告拍摄和制作前,先讨论策略,纠结创意,来来回回几周过去,才开始进行正式制作广告。

完成初版后,会投入广告测试,选择几个城市的目标细分人群,进行消费者调研和访谈,得出一个广告有效性分数,与历年平均值相对比,然后再根据分值,来进行广告的重新调整、拍摄、投入测试。直到分数达标了,就可以投放了。

3

再进行广告投放

投放前也是要先讨论策略,针对哪一个细分人群来投放,再进行采购投放。

在投放后,进行效果追踪。如果发现效果不好,可能会复盘——到底是投放的人群不精准呢?还是广告做的不好呢?

4

还要进行销售渠道的定位细分

渠道不是全部铺开的,也要做细分,要针对自己品牌所定位的那一群细分人群来进行渠道拓展。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5张图片

钟爱“HBG”的操盘手会如何做?

在讨论“如何做”之前,得先知道HBG理论的精髓“渗透率Penetration”,具体是什么意思?

渗透率,顾名思义就是某个品牌在该品类市场中的占有率。渗透率又从何而来?

说起来很复杂,HBG用了上下两册厚厚的书去阐释(其中上册我已翻译成中文《非传统营销》,中信出版社出版,下册也即将进入中国)。

但归根结底,也就是2个简单的公式:

营销的渗透率=独特性资产 * 持续且普及性的媒介曝光

销售的渗透率=渠道分销 *购买的便利性

所以,钟爱HBG的操盘手们,相对而言,不太会执着于品牌顶层设计、人群细分定位、营销创意,而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大曝光”“铺渠道”之上。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品牌建设”,而只是他们不想花太多时间凭空琢磨、提前设计一个完美的品牌营销定位和创意,而更愿意在实践中,去实际检验一个哪怕不成熟、不完美的想法,进而不断改进。

而且,往往他们心里已经有后路——哪怕别人骂我定位不对、创意不好,不怕!砸广告也能砸出销量来。等有了销量,有了钱,再去修正优化也来得及啊。

他们在执行“大曝光”和“铺渠道”时,不太会考虑“细分人群定位”,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觉得——压根不存在什么差异性的顾客,全中国13亿人口都应该是我的顾客啊!

这一点,换做HBG理论的官方语言叫做:一个品牌的销量,主要来源于无差异性的轻度顾客。顾客消费你的,也会消费竞品的,所以,压根不需要做人群的定位细分。

尤其是把自己的顾客群,想象成某一个具体的人(比如某个20岁一线城市女性,爱化妆、爱逛街、爱打游戏等等所谓360度人物原型),HBG认为,简直是大而化之、糊涂愚蠢。纸面上看起来漂亮,实际上压根不符合实际。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6张图片

两个理论会不会打架?

操盘手们在实际中会如何处理?

如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两个理论指导下的操盘手,在具体实践中的迥然不同。

所以,当然会打架啦!

尤其是一个品牌有2个以上的操盘手,大家的类型又不一样,信奉的理论不同,就很容易在操盘实践中频繁碰撞。

到时候,打架结果,可就不一定取决于哪个理论的效果,而是谁的嗓门更大?谁的股份更多?谁的动作更快?

如果操盘合伙人之间足够互相信任,虽然两个人信奉理论不同,也还是会商议出一个好解决方案,比如:

大家各司其职,让营销型的合伙人去琢磨定位或者HBG独特性资产,让销售型的合伙人去琢磨HBG渗透率,两者相结合。

某种程度上,两个理论会有相互补充的地方:

比如,定位的结果,依然需要HBG大渗透的辅助,才能深入人心,占领消费者心智。

而在做HBG大渗透的同时,如果能对定位有深入思考,也会ROI更高。

总之,实际操盘品牌时,切不可纸上谈兵,嘴上论英雄,不可为了争强好胜而极端排斥某个理论,而要基于实践,到哪一步,就按哪一步走,边走边修正,踏实谨慎,按照自己的节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MODEL。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7张图片

到底哪个理论更有实际效果?

理论家们会特别钟爱讨论“对错、好坏”问题。

然而,实践中,可能压根无法论对错、无法板上钉钉的说谁好谁坏。因为,往往一个品牌的成功和和失败,背后的因素很复杂。

坦白讲,实践派们压根不关心“对错”这种无聊的话题,只关心有没有达到自己的实际目的。

虽然HBG两本书都在不断的挑战“定位”,但还是无法完全颠覆,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理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理论。

定位理论繁荣至今,不全是因为理论家的贡献,而是实实在在有品牌应用的比较好——只不过,这些品牌不一定只利用了“定位”,很多其实还用了HBG的大渗透思路。

比如,叶茂中和华与华这两家国内TOP1&2的老牌营销咨询公司,曾经列举各种成功案例,证明自己的理论牛逼(也是“定位”的变种)。

但其实,你去翻看一下那些成功案例,无一不是靠“大渗透”才最终做成功的——没有钱推广,没有渠道,一切举步维艰。

当然,HBG理论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即便有“大渗透”,如果没有做好“品牌独特性”,或者“定位,”也可能是白搭。

HBG第2册当中,对于“独特性”与“差异化(定位)”的区别,有很详细的解释,未来等书翻译出来,可以再介绍给朋友们。

简而言之,差异化更追求一种差异的意义,而独特性只追求能让人记住的独特点,无所谓意义不意义。换句大粗话就是——HBG认为,丑/LOW也可以是一种独特性,但显然这不是定位派们喜欢的那种差异化。

这一点,感兴趣的同行们可以去看看史玉柱的《我的营销心得》,里面很多实际的操盘经验与教训,对所有奋斗在品牌一线的操盘手们非常有实际借鉴。

插一句,史玉柱确实是营销实践派的大前辈。很多同行(尤其是年轻人)可能瞧不上,其实多半是因为出于无知的偏见与傲慢。我个人虽然不太喜欢他做的产业,但不得不钦佩他的思维、知识与实践作风。

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_第8张图片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定位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恰恰因为“渗透率”做的好。

HBG为什么最近这几年突然牛起来?也因为“聚焦于挑战定位”。

所以,不要吵不要吵,做好生意和品牌,就是王道。

当下的时代,操盘品牌比过往更加复杂,因为竞争环境在变,消费者也在更迭。

让凯撒的归凯撒,让上帝的归上帝吧!

让理论派们去专心钻研理论吧,而实践派们,则只要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即可,不要一味拘泥于理论,更不要纸上谈兵,东施效颦,而要谨慎小心,步步为营,随时灵活调整,去验证和寻找最适合自己品牌的道路。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品牌操盘手的角度分析两大营销基础理论【定位vs.H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