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云林县的虎尾镇上,
有几栋外表并不起眼的铁皮大房子,
每天24小时灯火通明,格外忙碌。
这里,是霹雳布袋戏的拍摄基地。
在台湾,霹雳布袋戏,
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
据说超过九成的台湾人都知道它,
粉丝更是不计其数。
2000年霹雳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上映时,
在台湾的票房竟然超过了同期的《玩具总动员2》。
所谓霹雳布袋戏,
是台湾一种在电视上播放的布袋戏,
因每部剧都带有“霹雳”二字而得名。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三十年来,
霹雳布袋戏仍坚持每周放送,
一共已经有60多部,2000多集了。
要说霹雳布袋戏为什么这么火,
大概是因为,
加上“霹雳”两个字以后,
“布袋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颜值逆天的木偶是霹雳布袋戏的标志。
木偶根据剧本的设定被画出来,
再由真正的木雕大师们悉心雕刻,
每一尊都是表情神态独一无二的孤品。
极度细致的烤漆过程,
能让木偶的肤色与质感,
经得住最高清镜头的考验。
真发做的发套,由水晶特制的眼睛,
加上华丽的配饰,
让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完全不同于传统木偶土气的打扮和脸谱化的模样,
实在太适合这个看脸的时代了。
但更神奇的是霹雳布袋戏的剧情。
不像其他曲艺总爱老剧目老段子,
近三十年来,霹雳布袋戏的故事,
完完全全是自己原创的。
一开始,为了体现布袋戏打戏的特色,
霹雳选择了武侠作为题材。
但时间久了,编剧多了,
江湖里开始有了神仙、魔道,
武士、忍者,甚至是外星人,
出现了穿越、仙侠、玄幻,
甚至是科幻等元素的神奇融合。
看这豆瓣的类型标签和评分,
是不是有些期待剧情了?
为了让这些元素完美呈现,
霹雳在道具和特效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布景每次都要根据人偶的大小,
做出同比例的舞台环境,
现场干冰、鼓风机,沙土等等一应俱全,
还有绿幕用来做电脑特效。
特效是霹雳布袋戏的一大良心和卖点,
能胜过大部分国产剧里所谓的大制作。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
在这些变化下,布袋戏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其实,创立霹雳布袋戏,
进行这些变革的黄强华和黄文择兄弟,
正是出身布袋戏世家。
从黄强华的曾祖父黄马开始,
黄家就从事布袋戏的行当,
祖父黄海岱堪称布袋戏一代宗师,
兄弟俩的父亲黄俊雄,
则是第一个将布袋戏电视化的人,
还创造了著名的大儒侠史艳文一角。
从清末到当代,从福建到台湾,
这几代人的传承过程,
也让黄强华和黄文择兄弟,
对布袋戏的变与不变,
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口白师傅,
一直被看做是布袋戏里的灵魂人物,
他要赋予没有表情的木偶,
性格和灵魂。
霹雳继承了对口白的要求。
三十年来,上千剧集,数不尽的角色,
几乎都是由外号“八音才子”的黄文择一个人配的。
虽然声线总有局限,
他的闽南话也非人人能听懂,
但黄文择的口白总能让人感受到,
饱满的人物情绪和浓郁的古风古韵。
再去听其他人、其他语言的口白,
就总会觉得缺了点什么。
但这也给后继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以至于黄文择至今都觉得,
想要继承衣钵的儿子还够不上出师的水平。
而霹雳对传统的继承,
还更多的体现在了故事和人物上。
在霹雳的时空中,
世界分为苦集灭道四个境界,
角色们分别属于儒释道和墨法等家,
人物的名字诗号处处有典故,
还时不时的会有
“初出茅庐,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这样的经典台词。
让你觉得似乎很玄虚,但又很中国。
就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
黄强华和黄文择兄弟带着自己的霹雳布袋戏,
从一个剧团做出了一个上市公司,
还从台湾出发,
开始进军大陆和日本市场。
其实,从前写到传统文化,
感慨无非两点:好东西,要保护。
但如今写霹雳布袋戏,
我的感想却是:有意思,我喜欢。
这两种感慨的区别,大概就决定了
谁会成为所谓的文化遗产,
谁会成为粉丝们追逐的对象。
一件好东西想要传承发扬,
最终靠的不可能是呼吁责任,
而是要激发大家由衷的喜欢,
喜欢的人多了,自然就活了,
就不再需要我们忧心忡忡的保护了。
还好,霹雳布袋戏做到了这一点。
就算现在,
霹雳布袋戏还是会被人吐槽:
编剧水平不稳定, 特效满天飞,武戏不好看,
有普通话配音超级不靠谱......
而我希望争议永远都能在,
因为这代表着大家的关心和爱意。
最重要的是,
霹雳已经给了布袋戏这个老文化,
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下次再有人和你聊起传承,
不如让他去看集霹雳布袋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