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征文|上海,一座牌楼的故事

图文|石海    地点|上海

欢迎阅读石海文化行走专题:《遠方的詩歌,行走寫意中國》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

二十一年后,即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耶稣会在土山湾修建孤儿院,收容6岁以上的中国男孩。这些孤儿在孤儿院里,可以学习到诸如做鞋子、木工、铸铁、印刷术、摄像、西洋音乐,与及彩绘玻璃等技艺。

1892年,德国人葛承亮来到中国,并于两年后成为土山湾孤儿院木雕部门的主管。

葛承亮对中国古代建筑十分痴迷,尤其是塔类建筑,自从主持土山湾孤儿院木雕部,借助工作便利,他开始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各种建筑模型。

1915年,美国举办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

展览会上,一座中国牌楼和一组中国百塔模型组合,引发轰动,最终获得博览会最高奖——“甲等大奖章”。它们,就是诞生于土山湾孤儿院一群孤儿之手,由葛承亮设计并主持制作。

据资料记载,这座高5.8米、宽5.2米,用全柚木雕刻而成的中国牌楼,建造于1913年,历时一年。它以传统中国建筑为基础蓝本,但又不被传统建筑的尺度比例所拘束,一切以适应参展为需要。同时,因为设计者是一位洋人,带上了非传统的审美视野,在细节处理上群英荟萃,大胆突破。

牌楼为四柱三楼,庑殿顶。前面的牌匾,书写“功昭日月”,背面牌坊则是“德並山河”,都是苍劲有力的镀金大字。两根柱子下,两侧的抱鼓石做成狮子形状,栩栩如生、活泼可爱。整个牌楼遍布各种浮雕,装饰着凤凰、盘龙、竹子、花卉和禽鸟等各种神兽瑞物。同时,牌坊上还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故事,如“周瑜打黄盖”“三英战吕布”“甘露寺”“古城会”等。

中国牌楼,成为一件融合中西方审美的艺术品。

在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之后,这座中国珍宝,被收入芝加哥市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一展就是十年,成为欧美人士窥视神秘中华的重要渠道。

再后来,鉴于此牌楼的受欢迎程度,中国政府将其从博物馆中借出,又代表中国参加了1933年的芝加哥世纪进步世博会、1939年的纽约明日世界世博会。

一件展品,风靡三届世博会,也就只有这件神奇的中国牌楼了。

再辉煌的历史,也难敌岁月的蹉跎。

被华人购买、成为美国印弟安纳大学的收藏品、再被美国主人拆解贩卖、然后为北欧某基金会所保护性研究。几经转手,游历欧美,在接下来70年的时间里,这件绝美的艺术品历尽沧桑。

最终,于2009年7月,经漫长的谈判,让这位远离故土的游子,带着累累伤痕回归土山湾,重新回到了它的出生之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命如同一个圆圈,起点与终点重合在了一起,只不过,由岁月带来与带走的,谁也阻挡不了。8块粱坊只剩下1块,10个抱鼓石一个不剩。几千件部件,在一个世纪的颠沛流离的旅途中,遗失了接近一半。

如今,修复了的中国牌楼,安安静静竖立在土山湾博物馆的展厅里。

我到来的时候,外面下着大雨,展厅里面没有游客,站在橘黄色的灯光下,似乎都要屏住呼吸了,静静聆听属于它的故事。用想象,将自己放到一个世纪前的徐家汇,与葛承亮,还有那些技艺高超的孤儿们展开时空的对话。

上海,称之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这里,也算是一个见证吧。

建筑与城市征文|上海,一座牌楼的故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筑与城市征文|上海,一座牌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