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的作者万斯,是出生在美国最贫穷的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山区、成长在位于衰落的“铁锈地带”俄亥俄州的一个乡下人,他的童年充斥着贫穷、家暴和毒品,他所描述的底层美国白人,跟我们印象中华盛顿的绅士、纽约的白领、洛杉矶的大腕、硅谷的怪才这些“典型的美国人”一点都不一样,没有文化,没有教养,性格暴戾,不思进取。我相信,如果他们来中国旅行,也一定会闯红灯、大吵大叫、随地吐痰,而被人嫌弃。他们甚至一点都比不上我所见到的所谓的“中国乡下人”。
生在这样的地方,万斯是不幸的,糟糕的家庭、糟糕的邻居、糟糕的学校,这些乡下人的标配,让这些底层白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把糟糕的生活延续,甚至越来越挣扎。他们只会做简单的工作,但是随着工厂的搬迁或者不景气,随着煤矿的关闭,他们很难再找到糊口的工作。
这些贫穷的乡下人却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依然有着可敬可爱的一面。他们自己没文化却会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他们自己离开不了贫穷的故土却期望孩子们能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地方,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揍以老拳,可别人哪怕对他们的孩子有一点点言语上的冒犯,他们就会冲动地拔枪爆了人家的头。
万斯是所有乡下人中极其幸运的一位,尽管有个吸毒的母亲,尽管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童年,但他有个悉心呵护他的外婆,而且他本身也不笨,也够努力,他非常幸运地当上了海军陆战队员,考上了耶鲁法学院,获得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娶了漂亮的城里妻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向上流动,成就了他自己的美国梦。
和大部分名人自传不同,这是一名仅仅31岁刚刚跳出乡下人身份的小白领的回忆录。可如果万斯真的是想写一部自己的回忆录,那就再也找不到比这更荒唐的事了。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表达的,他是想通过他个人的经历,让更多人来了解穷人的世界,了解这些穷人为什么穷,而他们想要摆脱这种现状又是何等艰难。在那个貌似机会均等的自由世界,你的出生决定了你的生活圈子,所谓生来的平等只是对于生命而言,圈子或者说阶层不平等的现实,使得向上流动难上加难。
因此,在“自由平等”的美国,依然会有非常非常多的底层白人。和华盛顿以及华尔街精英们考虑的不同,他们对世界和平漠不关心,只在乎有个房子,有片面包,不要被杀死。他们对国际贸易也没有概念,只是渴望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不希望有人来抢他们的饭碗。所以当有人说可以将工作机会带回美国,可以将那些抢饭碗的非法移民挡在门外的时候,很容易就得到他们神圣的一票。这些乡下人很多甚至连护照都没有,你还能指望他们承担起维护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的责任?
可又能苛责他们什么呢?他们只是想过得不那么艰难,既然有人说如此这般可行,为什么不就相信一次呢?反正也不会有比现在再坏的结果了。
也许,这就是所谓乡下人的悲歌,生来的贫穷已经不幸,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并给予他们脱离苦海的平等机会,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在受人摆布。
从遥远的美国拉回到身边,也有很多可怜可爱的乡下人,甚至于我自己家庭的上一代人,也是好不容易才逃离了乡下成为城里人。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大发展,这些吃了几千年苦的乡下人似乎看到了希望,至少在我身处的苏南发达地区是这样,乡下人开厂当老板、造房当房东、拆迁成富翁,比比皆是,也许他们说话依然大声,走路依然不看红灯,还习惯在小区里种菜,他们依然没有进入上流的圈子,但至少已经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然而,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的乡下人,有着跟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美国穷人相似的命运,穷山恶水阻碍了交通,也封闭了他们向上流动的通道。他们同样需要面对就业的不足、年轻人的流失、封闭的社会关系、毒品和赌博,甚至还有中国独有的留守儿童问题,等等。
这两年关于江苏高考的风波,很多江苏家长都在抱怨政策对江苏孩子的不公,认为不应该分出名额支援中西部地区。站在他们的立场,这样的抱怨完全没有问题,毕竟换了谁家的孩子被折磨了十二年最后连个大学都没得上都会怒火中烧,而同样的成绩也许帝都魔都的孩子都能进名校了。而且,他们还有一条更现实的理由,就是这些穷地方的孩子就算上了大学,他们也不会回去建设家乡,所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缩小中西部的经济差异。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读书都是脱离贫穷向上流动最好也许也是唯一的途径。生在哪里我们无法决定,但生活在哪里、过什么样的人生却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们不能指望好不容易从贫穷地区走出来的人,一定要再走回去改变那里的贫穷,他们没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更别说他们已经不公平地承受了强加于他们的艰难。
也许,消除阶层流动的壁垒,让更多贫穷的乡下孩子走出去,过更好的生活,才是改变贫穷的最好路径。有希望才不至于沉沦,有目标才能有动力,一个富有生气的乡下才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