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17】中国式众筹的边界

边界,故名思义,从地理上解释就是范围的外延,在此范围内属可控的,自主的,而超越此范围,即不可控,不自主的。

边界,从行为角度解释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为应适可而止适度而为,非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过犹不及。

从理论上讲,中国式众筹梳理了一些基本原则,在道的层面讲得比较多,杨众筹主要在布道嘛!但实操的术层面,杨众筹也未作出特别具体的限制。因此,边界的设定要因项目不同,因发起人不同,因首席架构师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行业经验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作为众筹架构师,首先不要为众筹而众筹,这叫盲从。在发起人或项目方对众筹尚未有清晰认知前,马上讲众筹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在未清楚了解行业和项目需求前,应该暂时忘掉众筹,这就是边界意识。

同样,众筹架构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项目方和发起人在他们所在领域是专业的,他们是行业专家。作为外部智库,众筹架构师应有对专业的敬畏之心,谦卑的学习心态。只有融入项目方,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和价值,这就是边界意识。

杨众筹也提过,架构师对项目不要急于颠覆式改革,推翻项目既有的体系,用中国式众筹理论去替代,步子迈太大,急功近利思想,对项目有弊无利。对项目以“改良替代改革”,“小步快跑”代替“跨步前进”,建立“以终为始”结果导向思维,这就是边界意识。

很多众筹项目之所以不能实操落地,也不全是项目方或发起人的问题,有可能是架构师本身能力和思维局限,与项目方和发起人未建立起信任关系,磨合时间不够长,再有就是边界意识不强等原因等造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117】中国式众筹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