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我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前不久,我勇敢折腾了一把——以35岁“高龄”跨界换工作,职业身份从传统媒体记者,转行做了新媒体运营。
其实,转行的念头早就有了。在报社的这些年,眼见着传统媒体一步步衰落,身为从业者,我内心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与日俱增。
但由于暂无生存危机的考验,所以“职业规划与转型”一直处于“重要不紧急”序列中。
直到2016年初,我们备受敬重的老社长被突然调离,团队大换血,一系列的人事变故直接促成了我将“职业转型”提上日程。然后,才有了后来的抉择和努力。
现在想来,很多事情真的无法单纯用好或坏下定论。
某件事虽然当时看是坏事,但如果它促成了你做出某个正确的抉择,其实对你来说起了间接的积极作用。多年后回想,说不定你会觉得那是件好事呢。
1、互联网时代的纸媒
互联网时代,世界充满着变化和未知。新事物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迭代,仿佛人人都在跟时间赛跑。
这些体会,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尤其深刻和强烈。
对于一个报社记者来说,看着街头的书报亭一个个无声消失,纸媒上的广告越来越少,停刊的报社、杂志社越来越多……内心不受冲击和震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5年前,地铁、公交车上也许还有人看报纸;现如今,几乎人人都在低头忙着刷手机。
连退休的大爷、大妈都在发微信语音、抢红包、秀朋友圈,更别说那些95后、00后了,也许他们从来都没看过报纸。
很多迹象都说明,传统纸媒被年轻人抛弃了。
每当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我们的报纸是给谁看的?还能办几年?我们这些编辑、记者的未来是不是大概率地面临失业?如果失业,我能再找什么工作呢?
如果我忧虑的一切会逐渐成真,那我每天在办公室里研究:选哪篇文章做头条、选哪幅图片新闻上头版、怎么排版更美观、怎么给版面配图……这些工作还有意义、有价值吗?
我这样日复一日地打磨这些即将被淘汰的技能,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关于“报社记者应该选择转行还是坚守阵地”的话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
2、“高龄”跨界的选择
在35岁“高龄”选择跨界,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为此,我犹豫、纠结了大半年。
作为传统媒体人,如果我下一份工作还是去报社或杂志社,也许难度较低、机会更多,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职业危机的问题。
因此,我希望能转行,希望新岗位最好能用到过去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和积累。
在咨询了朋友以及职业规划师的建议后,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之一。
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细节问题——
选择哪个行业?哪个职位?我有哪些优势?和目标岗位有哪些差距?用人单位都看重什么?我该做哪些努力和准备?简历怎么写?面试怎么发挥?
“跨界换工作”可谓一个大项目,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再花时间、精力去逐一攻克,也许是较有效和现实的办法。
为此,我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工作之余写了30多篇原创文章发布;
我买了上千元的新媒体运营的网络课程和书籍,用业余时间听课、看书、学习;
我加入了若干个运营学习、转行互联网的微信群组,获取新信息、结识圈内人;
我付费咨询了资深HR,精心修改自己的简历、打磨面试技巧……
所幸,在经历了半年的准备,十几次面试之后,我终于得到了目标岗位的OFFER。
新公司虽然小,刚成立没几年,但我觉得,只要我真想在新领域中有所积累、提升,再小的平台都是我学习和成长的阶梯。
3、成长才是刚需
刚刚转行,适应阶段是辛苦和艰难的。对此,我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低估了转型过程中的难度和考验。
工作内容生疏而繁杂、节奏飞快,每天处于备战状态、手忙脚乱,却成效有限。
幸亏有闺蜜的真诚劝导和点醒,以及共事多年的老总编的鼓励。
在最近常看的李笑来和连岳的专栏文章中,我也受到了不少触动和启发,支撑自己走下去。
·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线。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绝大部分人是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的,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周围发生的每件事上。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久地观察、思考。
·改变的恐慌,迟早发生在你身上,一次或者多次。当你想改变时,第一时间得到的,可能就是恐慌。因为恐慌令人讨厌,这也让人不喜欢改变,甚至认为改变的念头是错误的。
·当你想改变时,有恐慌相伴而来,这才说明是真的改变。因为改变是反人性的,它不被允许,给的信号不会舒服。
·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有选择的自由;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你知道现状是积累,对现状不满是无意义的,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
·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掌握最少必要知识后,要尽快开始,而后要把注意力专注在改进之上。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存在,尤其是别人的看法。你自己的看法常常不准确,需要不断修正,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4、纸媒记者VS新媒体运营
客观分析,其实我上一份工作,具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优点:工作稳定、作息规律、整体强度不大、业务已经轻车熟路、受到领导重视和信任、单位离家近、福利还行、请假方便……
貌似可以一直这样干到退休,大前提是报社不会在我退休前倒闭。
而做新媒体运营呢?从工作内容、思路、技能、强度,到领导管理、考核标准、公司文化、同事的年龄层、行事风格、爱好……都跟之前迥然不同。
做记者时,我每次采访、撰写完一篇大稿后,就觉得自己挺能干。见报后有多少读者看,看完有什么反馈和评价,我很难知晓,也不需要直接为阅读量负责,工作内容相对单纯。
但作为新媒体运营,我不但要完成每天的内容生产,还要设法将内容“营销”给更多平台、更多人,要尽力维护好老用户,努力获取更多新用户。
对我的工作成效,互联网能给出即时和直观的反馈。
每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转发数、新增关注、取消关注等数据简单易得。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也是运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用户是日常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用户的喜爱与否几乎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败。
即使我精心完成的某篇文章,自认为水平不错,但如果用户不买账,阅读量很低,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
我深深体会到,做好新媒体运营,不但要有强韧的心脏,还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要学会做到心中时刻有用户,琢磨用户关心什么、爱看什么,学会从各种数字中分析、寻找改进的方向和思路。日复一日中,我感觉到自己在加速成长。
2017年已经过去快一半,年初的目标你实现了几个?为了变成更优秀的自己,我们一起加油吧!!!
【本文由“田的世界”发布,2017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