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智慧017:智、仁、勇

三的智慧017:智、仁、勇_第1张图片
知仁勇

作者:樊荣强

一天,有学生在听赵玉平讲三国智慧的讲座。她一边听,一边微信直播,发些感悟与赵玉平讲的警句。

当她发了句:“小事保持一致,大事展示不同。”我马上想到了《论语》中那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什么人

“君子”一语,先秦典籍广泛使用。《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与小人相对而论,比如俗语说:“先小人,后君子”。今人说起君子,即便自己做不到,但心中都会升起敬佩景仰之情。君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崇高的做人标准。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以君子为行为世范。

前述孔子的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讲得透彻。君子与他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但小人表面上相处愉快,实际上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各怀鬼胎。

因此,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

在这个问题上,道家庄子的观点与孔子一致。《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

君子的标准

要不要做一个君子?这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讲不需讨论的问题。就象一个英国人生下来就要努力做绅士一样,做一个君子,是传统文化赋予每个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敢于公然声称自己一生的目标是做个小人。

前面说过,小人就是君子的反面,就是那种无担当、无道德、无勇气的“三无产品”,在中国这个社会必然遭人唾骂的。多年前读到孔子的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种道德的优越感会油然而生,觉得自己虽然不算一个百分之百的君子,但是,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上,并不是永远利字当头的。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争议的。在诸多的标准当中,我对孔子的这句话,特别有感触——“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个“知”与“智”相通,也就是智者不惑。

此话出自《论语•子罕》,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三达德

“智仁勇”在《中庸》里面被为“三达德”。何谓达德?按朱熹《四书集注》:“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也就是每个人都该遵守与践行的道德。

《中庸》第二十章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把《中庸》一大段抄录如上,是为提醒各位,其中诸多“三分”值得玩味与借鉴。比如:

知识的三个来源:有的是人生来就知道的,有的是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有的是遇到困难后才知道的。

成功的三种动力:有的人自觉自愿地行动,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行动,有的人勉勉强强地行动。

三达德的内涵: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的智慧017:智、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