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遇到了三个哲学难题:
1.一个人没法去一座城市旅行,那这座城市对这个人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吗?
2.去过一座城市的人,真的会比一个没去过的人更了解这座城市吗?
3.所谓去过很多城市的旅行达人,TA的思维真的比不经常旅行的同龄人要宽要广吗?旅行该是件值得炫耀并且让人嫉妒的事吗?
无奈我少(qing)不(chun)更(nian)事(shao),只得找一群高颜值、高智商的师父们来指点我的迷津,并且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们。为了迁就我的年(zhi)幼(shang),我特意找了美帝国主义的两座大山——纽约和旧金山,让师父们对比着讲给我听,帮我理解……
他们说,一直以为纽约是这样的......
影视迷:
华尔街的有(bao)钱(fa)人(hu),卜铃(bling)卜铃(bling)的。
文学派:
人种的大熔炉,自由的大都会,因为城市小姐叫自由。
时尚控:
游荡在高楼大厦间穿着Prada的众女王和她们的一干小弟们。(呵呵的 Henry Bendel默默成为背景~)
艺术狂:
过去有安迪沃霍尔这样的现代艺术疯,如今有沈伟这样的融合舞蹈家。
至于旧金山嘛,是这样子的
影视迷:
永远上不去坡的破车配邋遢的科(shu)学(dai)家(zi),城如其名就是“旧”。
文学派:
惬意的阳光下,懒散的嬉皮士叫你“别把疯狂藏起来”。
时尚控:
看着很瘦,脱了有肉,爱怎么穿怎么穿。
艺术狂:
一直就是东方艺术和东方移民的港湾,有谭元元一点儿不奇怪。
吃货A一脸满(yin)足(dang)地说:一说起纽约,就想到了咖啡、Bagel(硬面包圈)和Apple Cider(苹果酒)的香气。再跟你数数——它还是热狗、汉堡、芝士蛋糕、煤烤披萨、牛肉三明治、Clam Chowder(牡蛎汤)、Eggs Benedict(火腿蛋松饼)、General Tso’s Chicken(左宗棠鸡)、Lobster Newberg(纽约龙虾)的发源地。在这里,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找得到。
吃货B不甘示(ji)弱(mo)说:提起旧金山,它在墨西哥Burrito(薄饼)界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堂区如今已是中南美洲风味的大本营。优质的鱼、肉供应近在咫尺,旧金山的厨师们得天独厚。在美国各大主要城市,尤其拉斯维加斯,到处是从旧金山厨房里学成的厨师。
傲娇1号说:在纽约,大家都在穷着体面。大房子?大花园?游泳池?私家车?门儿都没有。华尔街的打工仔们苦干那么些年,赚得那点儿钱还不都用来买奢侈品装体面了,根本剩不了多少。压力大的,还得在特殊行业里撒点儿钱才爽。艺术产业、文学产业里不乏日子过不下去的小人物们,最后也只得靠卖卖画、卖卖书来抵欠的咖啡钱。24小时不间断的破地铁、臭气熏天的街道和无家可归睡在麦当劳的人……这里,是梦想的天堂,是现实的地狱。这里,没有最有钱,只有更有钱。
傲娇2号说:你们以为旧金山的生活轻松、惬意、懒散、美妙?每天阳光、沙滩、大麻、老船长?大错特错!你们懂IT狗的苦吗?!是啊,我们项目制灵活管理可以十点上班,可是工作多到加班也根本做不完好不好!是啊,我们有免费的一日三餐还可以睡觉滑滑梯,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老板是想让你连家都不要回一直工作工作工作好吗!是啊,这里是嬉皮士、女权主义、同性恋权益的乐土,可是碰到在地铁里骂上帝骂老板的人大家也不是习以为常的好吗……
面对这样一群有意思的人,我怎么可能轻(sha)易(bai)放(fu)过(qian)!所以还得一起说点儿有价值的事儿,才算完成“城市实验室”的任务。
有意思的是,大家的回答特别符合社会学的期待:
大多数男士毫不掩饰自己对财富的渴望,并且认为财富是一切的基石,可以满足地位、声望、影响力以及其他欲望的需求。
女性们则截然相反,她们大多会选择影响力,并且孜孜不倦地思考着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为大家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更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在面对选择纽约还是旧金山这个问题时,常常会和自己的价值观挂钩——多数女性会倾向于选择自己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城市,不论是通过工作、家庭,还是其他因素去施加。而男性,大多会根据自己赚钱的工具和技能去选择哪里是最适合他们的地方。
至于理想中的城市,每个人的答案不一,可总有几个元素会频繁出现,即:城市建设的便利性(包括:设施、交通)、多元而友善的人口和文化(多重价值观共存且没有歧视)、舒适宜人的环境和安全可口的食物,以及不断迸发的活力和机遇(与时俱进的新鲜感)。
实验结束,研究员整理了大家的答案,开始bibi
“这次的活动可以说从多个层面上丰富了大家的思路:
[更深入了解一个城市]
旅行并不仅仅是我们在另一个城市吃喝玩乐一段时间那么简单,也不是一篇几千字的图文游记可以粗略表达的。它可以是文化层面,可以是价值观,可以是关于未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
[更深入了解自己]
每座城市所传递出的最强烈的信息各有不同。纽约会让你想到金钱,旧金山会让你想到影响力。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些气质的?这些气质是否与我们自身的某些特质相关?通过更准确地去理解一座城市,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把抽象的审美变成具象的逻辑]
这是我们想从一系列讨论之中获取的更逻辑化的意义。它涉及了跨学科的讨论,需要更多的讨论和合作去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或者幸福感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发现更多的可能]
是这个活动产生的附加价值。每个参与者通过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聆听别人的观念,能碰撞出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可能性。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可以说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也未必实现不了。即便是一年半载,一个人都未必能把握住自己所在城市的脉搏,更别说短暂的停留和表层的认知了。可是总有一个加速认识的方法等着你去采用,所以年轻的时候,不妨多去几个城市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