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目标·践行——读《教育的目的》

      理念·目标·践行

      ——读《教育的目的》

          文/张爱敏

理念·目标·践行——读《教育的目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正如译者前言:这是一本奇书。奇在经典之作,奇在用语犀利,奇在意义非凡……不容置疑,捧起《教育目的》,沉浸其中,感悟颇多。

1.一种理念贯穿其中

      近百年前,《教育的目的》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怀特海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想起叶澜关于教育之语,即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教是内容,育是目的。教育就是要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身在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能抬起头来说话,能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感受到他比自己想象得更优秀,有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近几年,很多学校实行全员管理,即“人人参与常规管理”,强化养成教育果实。按说这该是好事,强化全员责任意识,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但实施以来总会引来口舌之争,不和谐之风悄然蔓延。

        因为学校把违纪学生“小错”计入优秀班集体考核,而且“抓小错”也存在偶然性,或许是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班,这样某个班就会因为一学生的一次插队,一句不文明用语或者随手一片纸,而使得班级与优秀失之交臂,从而引起班主任的不满。但由于全员管理也加入教职工期末评优考核,后来,评优没希望的干脆放弃,评优有希望的也是走走过场,班主任间实行互换,甚至有时候被上报了“违纪”学生还不知晓,或者学生很乐意被老师“上报”。这,大大失去了全员管理的意义所在。

        由此可见,“评优"成了全员管理的目的,“人”已被功利遮蔽,被异化成了学校追名逐利的工具,这必然使教育走向失败。正如怀特海所言:“我实在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我不是来教语文(数学)的,我是用语文(数学)来教人的,让学生站在教室正中央,让一切的教育行为都指向“活生生的人”。

        怀特海还说:“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可以鸟瞰,甚至融会贯通整个课程,而另一个人可能发现一些不相干例证。”他还强调:“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毀灭生活。”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出生环境、天性禀斌、兴趣等都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都是在不断生长的。如果我们眼中没有这种差异,而总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去要求孩子,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聪慧,就是让学生学会自由选择,去探索未知领域,孕育新智慧、新知识。

2.一个目标总揽全局

        教育即生活。一切教育活动都指向生活,生活是教育的灵魂。拒绝呆滞性思想,关注精神生长和心灵世界,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怀特海强调课程应该去繁就简,突出其核心价值。他要求:“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利用。

        谈起科学与逻辑方面的教育时,怀特海特别指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怀特海尤其重视“智慧”的生成。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获取了知识,却未必就能生成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智慧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和叠加,因此,怀特海特别反对照本宣科地传授“呆滞的思想”,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认为“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一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怎么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种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有一句谚语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困难——见树不见林。那么,有没有一条捷径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有!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另外,怀特海还十分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认为“致力于发展种纯粹的智力,必将导致巨大的失败”。他指出:“在精神生活中,如果你忽视像艺术这样的伟大因素的话,那么你肯定会蒙受若干损失。我们的审美情趣使我们对价值有生动的理解,如果你伤害了这种理解,你就会削弱整个精神领悟系统的力量。"

        谈起技术教育、文学教育、科学教育,怀特海认为,在这三种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包括另两门课程。同时,他认为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又应该有所侧重:“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课程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时课程的学习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怀特海特别重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指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需要由其自己的教师开发出来。”

        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一句话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训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回眸28年的教育生涯,当我视“生命、生活、生长”为班级管理理念,当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立体地站立于面前,当我把目光放射到未来,当我告诫自己“老师的视界,学生的世界”“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榜样是最好的教育”,我变得越来越沉静,越来越缄默,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于是,读书,写作,反思,践行,成为日常。我要成长,成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3.一种践行张弛有度

        怀特海谈到教育节奏,这样阐释,说我指的是一个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并把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称之为原则。并指出“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把较难的内容往后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践行中我们可以选择必要优先原则,而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

        谈起智力发展,怀特海认为,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个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这种周期性称之为“节奏”,践行教育应该踩着这种“节奏”。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因素。而我们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

        作为教育的践行者,我们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智力发展是一个“浪漫一一精确一一综合”循环上升的周期性过程。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这个阶段以感性、直觉为主,广博、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往往点燃孩子好奇心、想象力,激发求知欲,从而使孩童产生浪漫的遐想。

        精确阶段代表了知识的积累、补充和更加清晰、准确。怀特海提醒在精确阶段并不是不需要浪漫了,浪漫只是退居到幕后,教学中仍需要在精确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浪漫精神。

        在经历的浪漫阶段的积累和精确阶段的系统准确学习后,智力发展进入到了综合运用阶段:最后的综合运用阶段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

        践行教育,遵循理念,实施目标,要客观、科学、恪守教育规律,顺应孩子内心需求的召唤,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从而“在学生的心灵纺约出一幅和谐的图案,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从属的循环周期中去。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总之,教育就是这些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一堂课都应当构成一个有其自身的从属过程的漩涡周期,越是长的周期,越是要确保有明确的收获,以形成新一轮循环的起点。怀特海说“我们应该坚决摒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目标”。成功教师的秘诀是他十分清楚学生需要精确学习的知识范围,他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成功的秘诀就是速度,速度的秘诀就是专注。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念·目标·践行——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