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惯了的鬼子姜,其实也有隐藏的B面

文/茕倚

吃惯了的鬼子姜,其实也有隐藏的B面_第1张图片

初到北京,听人说起鬼子姜,颇为好奇,识得庐山真面目后,方知不过就是洋姜啊,简直是太亲切,太熟悉了。

炎炎夏日,谁家房前屋后,不都是绿莹莹一片?待到秋日,更是壮观,那“迷你版向日葵”枝头正俏,既美化了心情,又丰富了餐桌,直叫人好生欢喜。且洋姜的种植一劳永逸,一旦扎根,年年岁岁有花开,岁岁年年有姜吃。

北京人吃鬼子姜,仅限于腌制成咸菜后,切细丝或小丁,慢品细咂。早点铺,硕大的油饼,一大碗白米粥,再来几嘴鬼子姜,脆甜解腻,喉咙里,立时舒爽。但这吃法,到底是拿它当个寻常小菜儿。

然,在湖北,吃鬼子姜远没这么单一,且它也是登得了大雅之堂的。最常见的吃法有三种,一是酱,二是泡,三是腌。

所谓酱,是把鬼子姜洗净沥干,放豆瓣酱足量,拌匀密封,约摸半个月后取出,如同琥珀上了红妆,煞是好看。切薄片,搁熟芝麻,撒香菜末儿,再淋香油,忽然进口,脆,辣,甜,香,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甚妙。

至于泡,那便是准备坛子一枚,装老汤,入花椒数十粒,鲜辣椒三两个,整个的鬼子姜些许,五六天即成。若是嗜酸,大个拿着吃,过瘾。若是牙动不动就倒,那便切片,小口细品。

说到腌,最简单不过,洗净后晾至表面干黑,放适量的盐,花椒,辣椒,入养水坛,二十天左右方见分晓。不过,这是南人的做法,北人好酱油,多半是搁少量的盐,咸味不够,酱油来凑。

当然,新鲜的鬼子姜,湖北人也是屡有尝试。拿它切片或丝,与青辣椒素炒,就一碗白米饭,胃,瞬间就开了。

上述这些,不过是最家常的吃法。要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鬼子姜就该酒席上显身手了。腊香肠,腊猪肝,腊鱼等垂涎欲滴的硬菜,都是讲究摆盘的,它们看着冒了尖,却原来都是站在鬼子姜这般“巨人”的肩膀之上呢。

别以为是湖北人小气,其实,大鱼大肉吃过之后,再来点爽脆的鬼子姜,正合适宜。不信就等着瞧吧,席差不多要散,腊货还不少呢,盘底的鬼子姜多半是连影子都找不着了。

鬼子姜学名菊芋,隶属菊科。可这学名不过是单单在字典里出现罢了,大家热衷的还是洋姜,或者鬼子姜。洋姜好理解,但凡舶来品国人都好加个“洋”字的,比如“洋人”、“洋芋”、“洋火”,不一而足。

可为啥叫鬼子姜呢?有人说是为了表现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有人说因其块茎的顶部像传说中的鬼脸,还有人说是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但不管如何称呼,都掩盖不了它的美味可口,以及它对血糖双向调节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健康一族,还是血糖或低或高者,都不妨适当吃些为妙。

不过,为了吃得更健康,酱、泡也好,腌制也罢,切记清淡一些。更保险的还可以趁鲜素炒,毕竟吃惯了的鬼子姜,还有隐藏着的这一B面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茕倚原创文章,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转发到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报刊杂志采用请通过简信联系本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惯了的鬼子姜,其实也有隐藏的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