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一定得死》摘抄(一)

《女巫一定得死》摘抄(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开学初,逯老师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拿到之后,一直被我放在学校的抽屉里。偶尔会翻看,没有细细的读。假期晚上抽出一段时间坐下来慢慢的读。很生涩,摘抄了一部分句子,记录在手机便签上。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1.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或主题内涵,不外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等七项,卡什丹将之通称为“童年七宗罪”。作者认为: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多是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制裁和抑制,而孩子的心理冲突也就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2.事实上,童话是一则永不结束的故事。童话总是拥有古老的起源,但会随着历史的递进而改变内涵,而且引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各行各业者的无尽兴趣。

3.童话故事的魔力,在于使我们认识到生活本来就是探险的旅程,只有以勇气智慧与波折遭遇偕行,人们才会完成试炼,欢欣地抵达生活旅途的目的地。所以,童话的世界并非人类面对繁琐复杂生活的避秦桃花源的,亦非是一种降魔净化的仪式象征而已,反倒是历经锤炼而更贴近当代社会多元异质的如实情景。

4.童话,正是召唤爱的艺术与想象力的重要媒介。

5.在童话里,我们经有做白日梦、想象,与游戏的隐喻,直接面对潜意识的冲突,尝试解决现实生活的困境。换言之,我们透过想象的抗压抑,故事喂养我们想象的养料,允许孩子接触潜意识的形态与结构,当他们的语言逐渐发展,就会学习赋予冲突困境和创伤经验的意义。

6.于是,从前有一位公主,她在改变,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长蜕变般,公主,逐渐变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

7.亚里士多德认为,故事总是有开头、高潮与结尾,尼采却认为生活经常不是如此,生活与故事的交叠,彰显着“真实孩子”与“内在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的道德复杂层面的拉扯困境,也使我们得以反思“虚拟原始”与“本质真实”的纠结。

《女巫一定得死》摘抄(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8.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他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他能帮助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

9.为何女巫非死不可?而且都要死得这么惨?问题的答案不在故事里,而在读者的心中,童话故事是奇异的冒险,但也同时处理亘古不变的主题——自我正邪之间的挣扎,这种冲突衍生自一种原始的心理动力,也就是所谓“分裂”,而导致分裂的源头则是母亲与孩子的互动,为了解童话故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最初,当女巫、巫师和童话故事在孩童内心只占极微小地位的时候。

10.对婴儿而言,母亲应该是全然奉献,充满爱意的,是世界上一切好的来源。

11.童话故事事实上就是从童年早期分裂的幻想衍生而来的关于母亲的戏剧。童话故事描写好的力量对抗坏的力量,不仅帮助儿童处理内心负面的倾向,也肯定了母亲在儿童建立自我的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巫一定得死》摘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