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爆炸——网络流行词语:宅、屌丝、废柴、佛系

最近对网络流行词汇比较感兴趣,之前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追本溯源,拷问其真实意义,发现人们在追逐流行的同时也有误读之嫌。

先挑几个曾经热度颇高的给看官普及一下。

“宅”在百度百科上是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我们现在称长期在家蜗居不出屋的男女青年为宅男、宅女。

而实际上“宅”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传入国内就比较接地气,而有了更为宽泛的定义。

现在还衍生出了“宅文化”,指一种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其精神内核是趋于封闭的心理状态,和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

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的。它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它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它也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

这当然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家里蹲”,宅不是家里蹲,也并非与社会相脱节,这也是正统御宅族的看法,至少和御宅族的本意相违背。

现在“宅文化”在世界上已悄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它不单引领者电影、动漫、网络文化的潮流,而且意外的促进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兴起。所以宅的推手作用功不可没。

这也正是当下的网络亚文化之于主流文化、甚至政治、经济的助力作用。

某一个流行元素的兴衰难以预料的左右着消费潮流的走向。值得欣慰的是,总体的趋势还是向前推进的,即使过程上有曲折反复,但发展进步终是大势所趋。

屌丝

“屌丝”说到底其实是这样的一种人:想表现自己,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却没有强大的执行力,懒惰矫情。

不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也懒得去追求什么,反而把自己的平庸挂在嘴边。

他们不被人认可,却又渴望得到尊敬和别人羡慕的眼光,自尊却又自卑。

屌丝以貌似自我矮化的方式来接受现实。他们并非沉沦,而是以新的方式来取得跟社会、跟自己的和解。

自称屌丝的人,不是社会的负担,也不要博取任何同情。他们真实生活,也搜索各种正能量,不乐观也不悲观,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他们不相信卡耐基也不相信李开复,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

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于是用逃避来忘掉理想的遥不可及,用自嘲来消解现实的残酷迷离,而且对自己嘲笑的相当狠,但丝毫没有以此控诉社会的意思。

典型的“屌丝”,其实就是拒绝打鸡血的普通人。他们不喜欢宏大叙事,也不喜欢励志故事。他们很少被感动,也绝不被当枪使。

总之,屌丝就是这么一类人: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渴望获得认可,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加之互联网这个风险规避效应的平台,为屌丝们提供了随意调侃、释放压力的窗口,他们的集体焦虑也不单是文化问题,而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

屌丝的出现是长期的物质贫乏造成的精神贫乏,他们是时代飞速发展的衍生物。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逐步积累,共同富裕毕竟是个长期目标,不能一蹴而就。

屌丝就是社会进步的铺路石,精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上层人士,为之铺路搭桥的正是这些苦苦奋斗在底层的屌丝们,也正是他们的自嘲而无害的生存方式才能与精英阶层相伴而生,以自身的低俗来确保上层的高雅。

因此屌丝们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阶层,期待屌丝逆袭,也期待社会的进步,给人更多的机遇与位置。

废柴

跟屌丝意义相近的是“废柴”,但也不近相同。

废柴,起源于粤语,意为为坚持梦想的有为青年。

废柴是一种社会现象,表面上看着很废,其实很有才,总有被燃烧的一天。它也是一个自嘲式的但富含正能量的词语,预示具有强大潜力。

废柴们虽穷困潦倒,却依然追求理想,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不抛弃希望,不放弃自己。不低俗、不沉沦,积极乐观、与人为善,信仰真善美。

废柴也是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群体,没有背景,郁郁不得志,却坚持梦想努力打拼,看似一无是处,实则内心澎湃。废而不颓、柴而内坚。

废柴不同于屌丝,照比屌丝乐观、积极、阳光,有理想、能量满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从屌丝中脱离出来,加入废柴大军,为颓废已久的局面注入了正能量。

废柴虽暂时卑微,但攒聚一起,势必如烈火一样熊熊燃烧,温暖世界。

佛系青年

这个最早源自日本的词汇——佛系男子——指那些外表无异而内心独特之人: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

佛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本是一种毋庸置疑的人生,但因其后面的词缀而变得饱受争议。

一直以来青年的人设是这样的: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热血澎湃、青春洋溢,跟佛系似乎沾不上半点边。

因而佛系青年备受关注,认同者大多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书写着对这个世界的抵制与无奈,反对者则是主流文化的推动者,传统秩序的规训者。

本是有为青年却佛系人生,到底梗在哪里?

当下佛系青年大多没有目标、没有乐趣,最多的是我不想要,而非我想要。

那些佛系青年们大都是九零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物资极大满足。在他们眼中,父辈们的理想起点太低,低到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上一代眼中特别重要的一些事,诸如钱、权、车、房,他们自小就都拥有了,所以不必为此打拼、付出,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而现实的理想对他们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可能与自我的付出不成比例,所以让他们大失所望。

这也是他们选择佛系逃避的原因之一。与其付出了得不到,莫不如顺势而为,有就要,没有也无所谓,泰然处之。

他们没有了之前的生存之忧,但为了崇高理想甚至为了父母的愿望而努力却很难达到制高点的忧虑油然而生,而且压力山大。

有时候我们可能误解了他们的不争不抢,不紧不慢。这或许是他们的一种迂回曲折的抵御现实严酷的方式。只是让父辈们一时难以理解。

不同年龄段的人认知度、价值观完全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加之不同的理想目标、压力指数,造就了佛系青年的别样人生。

我们常说的断舍离,给自己的生活多做减法,但成长于贫困的父辈们却只谙于加法。

而从小就衣食无忧的佛系一代们怎会以之为然。丰沛的成长环境,使得佛系青年无所畏惧,吃、穿、住、用、行早已不是他们盘里的菜了。所以他们对这些物质条件并不感冒。

佛系青年,不过是在告诉世人,他们的理想饿了,他们追寻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终极价值所在。

无论是宅文化还是屌丝、废柴,亦或是佛系人生,这都是后现代人们的真实生存方式,是在上帝之死后人们精神层面的巨大缺失下,以一种边缘人的姿态觊觎着中心的理性权威,是他者们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

他们诞生于当代社会,也受制于其高压之下,为了找寻救命的稻草不惜与世隔绝或自降身家或勘破世俗。

总之,打破寻常,另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他们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文化的制衡,同时也是社会症结的影射。说明我们的时代虽然很多元,很包容,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大爆炸——网络流行词语:宅、屌丝、废柴、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