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licon Valley》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美剧。第二季比第一季,在故事内容上更加精彩和真实。剧集的片头都是由一些硅谷的创业公司组成,看上去感觉像延时摄影。如果你拉慢镜头,一帧一帧地去看,会发现其中所有创业公司的LOGO出现的时间点和变化方式,背后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支持,并不是随意安排的。仔细研究每一桢LOGO的变化,你仔细就在看另外一部硅谷百年史。分类方法:
公司之间有战略投资或收购关联的。
单个公司有变化的:逐渐壮大,或者逐渐衰落。
单个公司自始至终基本没有变化的,或者一晃而过的。
存在战略投资或收购关联
在此类中,我们一共有四条关系线:Google、Facebook、Yahoo和AllThingsD。前三家是家喻户晓的大公司,存在战略投资和收购理所当然。AllThingsD是硅谷非常有名的科技媒体,它的故事在后文我们详细解释。
Google是第一条大的关系线,在片头中的多地出现过,并且和多家公司存在着关联关系。
「SGI」:Silicon Graphics International。成立于1982年,是一个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跨国公司,当年硬件时代的巨头之一。S代表服务器,G代表图形工作站,I代表具有突破性的洞察力。之后,SGI在山景城的办公大楼已经被谷歌买下。所以你看到片头SGI总部大楼的位置,之后被Google取代。
「YouTube」:2006年被Google收购,之后的增长比较平稳。所以你看到之后YouTube Logo的逐渐变大。
「Blogger」:2003年被Google收购,之后的发展也比较平稳。2006年8月,Google 推出了Blogger Beta。
「Netscape」:1994年成立。1998年,Netscape与微软IE浏览器竞争失利。之后为了挽回市场,Netscape公布旗下所有软件以后的版本皆为免费,并开放网景通信家(Netscape Communicator)4.0的源代码,成立了非正式组织Mozilla(谋智)。1998年,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免税换股的方式,收购Netscape。2003年5月,微软因滥用垄断能力而败讼给美国在线,并支付给网景7.5亿美元,同时提供给美国在线提供7年无限制的使用和散布Internet Explorer的权利(网景退出的信号)。2003年美国在线解散网景公司。我们现在了解网景,更多来自于他留下来的两个名词:Mozilla公司和创始人Mark Andreesen。「Chrome」:在2008年9月发布。片头中Chrome取代了Netscape在浏览器上的地位。
总结:一路走来,从硬件时代的SGI,到互联网时代的Google。从搜索引擎到浏览器Netscape,以及之后的各类线上服务:YouTube、Blogger。
片头中的第二条大线索是Facebook。出现之后呈现的趋势,同样是收购。
「Facebook」:出现,之后收购Whatsapp和Oculus。请注意Facebook上方点赞的按钮。「Whatsapp」:2014年2月,被Facebook收购。「Oculus」:2014年7月,被Facebook收购。以社交产品起家的Facebook,收购IM通讯工具WhatsApp。之后再将触角伸向未来可能提供变个性的浸入式体验的硬件公司Oculus Rift。
片头中的第三条大的线索是Yahoo,而与Yahoo唯一有关的就是阿里巴巴。
「Yahoo」:投资阿里巴巴,之后阿里巴巴逐渐变大(崛起),Yahoo变小。「阿里巴巴集团」:变大。感觉片头Yahoo与阿里巴巴在Logo上的尺寸比例,与他们在公开市场上的市值比例是对应的。
最后一条线是美国的科技博客AllThingsD,之后改名为Re/code。
「AllThingsD」:是美国著名科技博客,隶属于新闻集团。2014年,由于与新闻集团的最终谈判以悲剧收场。德高望重的新闻人Walt Mossberg和Kara Swisher带领AllThingsD 原班所有编辑团队创办新网站 Re/code。「Re/code」:它的前身是AllThingsD。Re/code是一个独立的科技新闻、评测和分析网站,汇聚了科技业和媒体业内消息最灵通、最受敬重的记者,目标是“重新设想科技新闻”。这是Re/code对自己的介绍,目前国内唯一授权的独立合作伙伴是腾讯网。最后一条看上去不尽唏嘘不己。
总结:我们看到旧媒体,新闻集团,对于转型的强烈欲望。以及新媒体,AllThingsD对于与传统媒体合作的极度不适应。
那些屹立不倒的公司
总有一些公司,让人感觉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上,近几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Intel」:芯片市场。「Ebay」: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Twitter」:以微博客形式推送即时信息的社交网络。「Android」:与Apple相比在移动市场上的份额比例。Android始终占据80%的市场,苹果始终拿走80%的利润。
「Oracle」:数据库软件和开发工具市场,2013年已经超越IBM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HP」:2014年拆分“PC & 打印机市场”与“企业技术基础架构业务、软件业务和服务业务”。PC全球市场日益萎缩,且2%-3%的超低毛利率难以对未来发展起到助力作用,打印机业务虽不是核心业务,却是重要的现金流来源,利润率达到20%以上,可以为未来发力3D打印技术或其他出路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企业级IT服务未来有利可图并具备增长潜力,但目前利润率较低,且连年下滑,相比IBM等企业整体实力较弱。
那些一晃而过的公司
「PayPal」:Paypal在早期一晃而过,只在角落没有特别的描写挺让人意外的。「LinkedIn」:更让人意外的是LinkedIn的Logo,实在是太小了。「Zynga」:始终没变。鉴于Zynga目前的发展情况,给到中心位置这么大的Logo实属不易。
「Anybots」:我们会Anybots的了解,可能都是基于那台家喻户晓的远程协作机器人。另外,硅谷最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的总部,也是借住在Paul Graham的朋友Robert Morris,即Anybots公司创始人的办公楼内「Appcelerator」:它是一个移动开发平台(BaaS后端即服务),成立于2006年。旗下产品:Titanium,一款移动产品开发框架。2013年左右与微软传出时断时续的绯闻(收购用来补充Azure)。另外一点,整个硅谷2的片头中,没有出现过Microsoft。是否是借片中的虚拟公司Hooli来影射Microsoft?「Energy Pod」:由MetroNap公司生产。这款产品利用了一定的科学原理以及美国宇航局的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小憩体验。 EnergyPod能帮助使用者处于最优的姿势,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背部下方的压力,减小周围的噪音,帮助使用者进入浅睡中。 同时还能通过小幅的振动唤醒使用者。
「Clinkle」:通过吹牛声波支付初期获得$25M的融资,一年以后推出的是一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一卡通支付应用。
思考:我很好奇对于这些一晃而过公司的选择。是基于实际的地址位置的关系,还是他们在公开市场市值大小的考虑。或者其它?
要么伟大,要么死亡
「Napster」:成立于1999年,2001年因为侵权被华纳、BMG、百代、索尼、环宇五大唱片公司在内的唱片公司共同起诉,最终败诉。后一直在被不同公司收购,但其业务一直难以复兴。我们看到同样是以热气球为比喻,Uber被吹打了,Napster最后漏气了。
「Apple」:苹果Logo颜色从早期到现在的变化。苹果Logo早期(1977-1998)采用彩虹色。之后(2001-2007)采用半透明的泛银灰色。最后的白色苹果从2008年开始沿用至今。后建立“飞船总部”。
「Uber」:只用了5年多的时间,Uber把公司从零做到现在超过400亿美金的估值。用气球做比喻,是否暗示泡沫?
总结:我们看到经过20多年辛勤发展,直至今天霸主地位的苹果。看到近两年像吹泡泡一样迅速崛起的新型公司Uber。也看到当然曾经辉煌一时,而最终功亏一篑的Napster。在所有的时代都一样,要么狠,要么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