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远古传说那些事

考证远古传说那些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远古社会是蒙昧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处穴杂居,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的生活。能让今天的我们去窥探那段迷失在遥远岁月长河之中,蒙胧且神异的历史行迹的工具,除了自考古发现中得到的实物外,还有一些在历代著述中就有所记载的神化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燧人氏取火、有巢氏构巢、神农氏尝百草和伏羲氏结绳记事等,都是被饰以神秘色彩,具有半人半神性质的传说。

远古神话中的人物,多半是有着真实的历史模型,被后人艺术加工,神化后的形像。按照这些神话人物改天换地的顺序排列,我们首先从盘古开天说起。

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的形象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书中记载:“天地混沌,盘古生于其中,后天地开关,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于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地逐渐分开。等到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化为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成为万物之祖。梁代任昉在其所撰的《述异记》中,也提到了盘古这个名字。他指出,盘古传说来自古说,但具体是出于哪里,却说的含糊不清,弄了个“或产生于秦汉,或盛行于吴越之地,或为先儒之说”。不过可以看出,盘古神话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应该是事实,而且可以考证,南海建有盘古墓,桂林建有盘古庙,由此推测,盘古应确实存在有历史原形。不过盘古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部族,亦或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甚至是一种理念,就不大好说了。

今人,学者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盘古与盘瓠音近,盘瓠在远古时期被南蛮人奉为开辟天地的祖先。夏曾佑先生认为中原盘古神话来自南方蛮族,其原形可能就是盘瓠。在《后汉书·南蛮传》中,盘瓠是远古帝王帝高辛氏爱犬的名字。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犬戎经常侵略华夏,在一次战斗中,帝高辛氏处境危机,于是他下令,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取下犬戎首领吴将军的头,他都会给予重赏,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令下之后,盘瓠袭击犬戎,衔了吴将军的头回来。帝高辛氏信守了诺言。盘瓠则背着帝高辛氏的女儿,走入南山,生了五男五女,这些子女又自相夫妻,最终成为了后来长沙蛮与武陵蛮的祖先。今天,在闽浙的畲民,仍供奉盘瓠为始祖,其画像就是狗的外形。这样看来,夏曾佑先生的说法可能是正确的。可盘古神话流传甚广,并不是只局限在闽浙地区,而且在汉民的传说中,盘古是一个高大的巨人形象,所以要说盘古就是盘瓠还缺少足够的证据。另外,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冲击、挤压、融合的过程,盘古神话从出现到最终的完善定型,也必然会经历这一过程。但不管盘古的原形是什么,他无私无畏、开天辟地、勇于奉献的精神,早已成为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盘古的“真实身份”,漫漫蹉跎岁月早已将历史的遗迹冲逝,恐怕会成为永远的谜题留给后人去揣测了……

继盘古之后,是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究竟是那些人,历史上由于政治需要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了诸多说法。三皇五帝说出自《周官》,后来各种异说甚多,弄得混杂不清。

伏羲氏和神农氏被列为三皇没有疑义,但三皇中的第三位到底应该是女娲、燧人氏、祝融、还是黄帝,就存在多种说法了。在汉代的经学著作《白虎通》中是伏羲、神农和祝融;而在《礼记·曲礼正义》中则是伏羲、神农和女娲;到了今天,我们要是翻查《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话,三皇说就成为伏羲氏、神农氏和燧人氏了。至于将黄帝升为三皇,则和战国时期齐国学者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有关。五德终始说是依照五行相胜的原则来解释世事变迁,朝代更替的学说,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排列。依邹衍的说法,虞舜应该是土德,夏朝是木德,殷商为金德,周朝得火德,而秦朝就是主水德而得天下了。西汉建立后,周而往复,自然要主土德。可到了汉代刘向父子的时候,他们改五行相胜而成五行相生,认为汉朝天子是尧的后代,应主火德。为了满足这一政治需要,以后三皇五帝的顺序就不断发生变化,以至于到东晋,在《伪古文尚书》中干脆去掉了燧人氏,将黄帝上升为三皇了。除了以上说法外,三皇说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至于五帝说,本身就是源于五德始终说,历史上的变化就更是复杂。本书的目的是要“回味”而不是“考据”,所以我们取今天人们的普遍认识,列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

在三皇五帝传说中,承接盘古开天神话的自然是女娲造人。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位女神,她人首蛇身,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相传女娲姓风,是伏羲的妹妹。通过考古研究,女娲应确有其人,她是我国古代乐器黄笙的发明者,同时也是在氏族社会中制定婚嫁礼仪的人。可惜,同盘古神话一样,对于女娲的真实身份已难以得到确凿考证,成为了历史之谜。而历尽岁月沧桑,遗留下来,渗透在今人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是那些经过不断加工改动,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的神话,应是在唐代才逐渐定型的,远晚于早在先秦就已经广为流传的女娲补天神话。所以,我们先谈一下“女娲补天”。女娲这一形像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有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目前,可见到最早详细叙述女娲补天神话的书是西汉王族刘安所编写的《淮南子》。《淮南子》是一部搜集自先秦到汉初流传在华夏各地,具有神异色彩的言传采写而成的书。所以在《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被直接神格化了。《淮南子》原文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翼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学者们推测,在6000年前,华北地区可能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地震,所谓“炼石补天”就是指女娲率领部众进行抗灾的过程,而说女娲人首蛇身,则可能是因为女娲所在的部落是以蛇为部族图腾的关系。

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在汉代书籍中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而是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的书籍中频频出现,这可能与基督教在唐代传入我国有直接关系。今人在引用女娲神话时多选取《太平御览》中的话。《太平御览》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书中说:女娲在造人之前,在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六造马,到了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第一个人。这简直就是具有中国黄土文化特点的“上帝造人说”。基督教在唐代被称为大秦景教。在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唐政府的取缔,景教在内地趋于灭绝,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宗教自然会与中华文明发生碰撞与磨合,女娲造人的神话也应当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酝酿整形的。

神话毕竟是神话,而按照历史真实的发展顺序,在三皇五帝中较早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和燧人氏应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传说见于《韩非子·五蠹篇》中。在原始先民以木棒石块面对豺狼虎豹的时刻,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让人们像鸟儿一样住在树上,从此高枕无忧,再也不必担心猛兽的攻击。而燧人氏则发明了钻木取火,在原始社会当中,先民们最早是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由于吃食生肉,人们的生理机能受到很大的损害,一个人如果能活到37岁,在当时就已经是长寿了。在这种情况下,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这样就有效地曾强了先民的体质,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可以说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

此后,又跨越千年的时光,才应该是伏羲、女娲和神农所处的时代。女娲这里就不再说了,我们只看伏羲氏和神农氏。伏羲氏风姓,他在传说中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伏羲氏是八卦的绘制者,是结绳记事的创造者,是中国鱼网的发明人,他还教导上古先民学会了农耕与捕鱼。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实际上以上所有的成就都是上古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而所代表的是社会进化的某一阶段。究竟有无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及后边要说的神农氏这样的人,则殊不可知。但我们不能排除,在历史上各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相当的差异性,可能确实存在过某一个部族对于某一种文化发展的特别进步的现象。根据《左传》、《礼记·月令》和其他考古发现,有巢氏、燧人氏和伏羲氏的传说应该是源自汉族古代的根据地——山东南部地区。

下面我们来说神农氏与黄帝。一直以来在民间都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可见神农氏对我国文化影响的深远不亚于女娲与伏羲氏。神农氏应是姜姓氏族,《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弗能征”。由此推测,神农氏应是对我国古代某一部族的称呼,而通过“神农”两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一部族的农业技术应该较为发达,汉代史学家班固曾说过:“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神农氏又被称为炎帝,或许是因为这一部族在上古氏族社会中对人工取火技术掌握得也十分纯熟吧。同时,神农氏在我国历史的某一时期必然十分强大,控制着后来构成华夏民族的一些氏族部落。但随着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神农氏统治后期丧失了共主地位,分散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致使神农氏统治后期处于战乱状态。也正是在神农氏后期的这场战争中黄帝开始崛起,最终取炎帝而代之,因此华夏儿女又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炎、黄之际的这场战事与前面所述的神话传说不同,是有正史可以考见的。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根据《史记》的记载,炎帝统治后期,为维护自己的势力向当时的其他部族发动了战争。或许炎帝在对各部族的战争中采用了非常残暴的手段,因此导致各部族纷纷归附于“轩辕”。于是黄帝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最终对神农氏发动了战争。炎黄之间的这场战争发生在“阪泉之野”。《史记》中说黄帝“三战,然後得其志”,所以阪泉大战应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而并非一战便决定了胜负。阪泉大战后,黄帝取得了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这就与称雄于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了矛盾。由于神农与蚩尤都是姜姓,所以也有人认为神农与蚩尤是同一人或同一部族。这些我们不去推敲,只按《史记》的说法,黄帝在击败炎帝后不久,与蚩尤在涿鹿进行了决战,其战争的结果是以蚩尤的被杀而告终。

在黄帝统治时期,文明程度进步很大。这一时期,人们能够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文化上天文、数学和巫医方面也都出现发展,同时人们还开始制作衣裳、旃冕、扉履等。后来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为夏族。黄帝一族所代表的文化即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中期。提到龙山文化,有必要说明的是上面所叙述的事件主要是着眼于对神话传说的分析。而根据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文化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陶器十分发达。这一时期的石器制造技术达到了顶峰水平,而在社会生产力方面进步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铜器数量的增多和使用。在龙山时代还出现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变。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龙山时代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批的城堡遗址。通过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城堡遗址规格的研究,以及对当时墓葬的考察,可以看出在龙山时代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礼制因素也随之增强。龙山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后来夏王朝的出现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证远古传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