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3年6月下旬,莫斯科就已经选派了第一批军事顾问来到中国。一年后,他们正式开始在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担任军事教员的工作,从队列训练,到单兵教练,到战术和射击训练,顾问们都亲自演练和教授。
苏联第二批军事顾问由巴甫洛夫将军率领,多达50多人,因此成立了军事顾问团。
苏联方面1924年8月又派布留赫尔(即加伦)将军来华任军事总顾问。与此同时,根据苏联顾问们的考察和推荐,国民党还选派部分有培养前途的军事和政工人才前往苏联的军事院校进一步深造。
在苏联顾问的帮助和指挥下,以黄埔学校学生军为主力的东征作战接连取得成功,国民党的势力范围更是很快从原来的广州一隅之地,逐渐扩大到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两省的地方军阀反而都归依到国民党的旗帜之下。
不过,蒋介石领导的第二次东征陈炯明的军事行动,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讨伐对象陈炯明具有粤籍老同盟会资格,在政治上,实际起到了进一步分化瓦解国民党的离心作用:粤系与非粤系,老同盟会与国民党新兴势力的众多分歧并未解决。
这次军事行动不仅强化了蒋介石的权力,也使国民党内部党争用枪杆子说话,成为不成文的惯例。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建军为第五军。
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5年9月,加伦就已经明确提出:“为国民革命运动着想,现在重新提出北伐和进军长江的主张,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必要的。”在他看来,“这次北伐于1926年下半年初即可开始。”为此他提交了具体的北伐计划书,全面估计了北伐的可能性和胜利的把握性。按照他的计算:北伐军不仅能够顺利地进抵长江,占领汉口,而且“有可能向东扩展到上海”。总之,成功“无可争议”。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该团的基础是原“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又招收黄埔军校和滇军干部学校部分学员,战士多为招募的新兵,全团共2000余人。叶挺任团长,称“叶挺独立团”。该团干部的任免、调动由共产党决定,不受国民党第四军的约束。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团设党支部,直接由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支可以直接约束的部队。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
1926年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1926年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唐生智部队改编为第八军。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第一军军长及党代表:何应钦/缪斌;
第二军军长及党代表:谭延闿/李富春;
第三军军长及党代表:朱培德/朱克靖;
第四军军长及党代表:李济深/廖干五;
第五军军长及党代表:李福林/李朗如;
第六军军长及党代表:程潜/林伯渠;
第七军军长及党代表:李宗仁/黄绍竑;
第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唐生智/刘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