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灯下(空间)

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题目,只是想单纯的记录一下心情。不妨就随着思绪飘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吧。

我是一个很容易烦躁的人。然而近些年来总有一些改善了。以前是没耐心重看很多遍一部看过一次的影视作品的。如果说何时开始看了又看的话,应该是影视剧作课后。原理光影,镜头,故事背后的学问多的是。见到的世界越广阔,才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想看到的那样简单。至于建立系统后,发现事物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就是那么回事,其实早已了然于胸。那自然又是另一种境界了。不是有句佛偈说:初看山是山,水是水,再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吗?

至于为什么选这样的题目。还得从今天偶尔滑到的一篇文章说起。说是中小学大量删减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小学初中都很喜欢先生的作品。自是买来了一些书囫囵的看了起来。旁人看见了便是说,你看的懂吗?老实说,看不太懂,但喜欢看。因为看的时候需要思考。很久没试过长时间陷入沉思的状态了。这自然是和生活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先生的文章有狠多都记不清了。但灯下漫笔这个还是有印象的,收于《且介亭杂文》中,里面记得名字的还有苍蝇与战士,坟,野草。其他自是没有印象了。然而,其他文集里的一些经典文章,例如:阿Q正传,孔乙己,社戏,故乡,风筝,二十四考图,祝福,药,这些怎么都忘不了。也不知道现在的课本删了哪些,总之为他们没能读到这些作品也感到挺可惜的。

有人说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可能他们觉得每天批判的活着或者太累。但估计是小时候看鲁迅太多。让我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快乐都是自找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关于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我又思考了一下。发现居然是空间和时间方面进行写作的。于是又盗用了先生的灵感。至于生活嘛?过的还是一团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觉得不够用。可能做事情还是太慢的缘故吧,效率不高。但是工作中还是要善于总结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当然我也是个喜欢总结的人。

最近读到韩非子的一句话,觉得非常喜欢(不吹毛而求小疵)。然后,就马上应用了起来。工作需要和大把的数字打交道,有时候时间就是金钱。赶得时候,一连串不超过六个字符的数字,就看最后两个字符,前面略过,随即核对完毕。看过关于心理方面的书,人扫过的数字,一般能记住六位。其实念后面两位的时候,前面的数字早在脑海中核对了一次(自身体会也的确如此)。眼睛有时真是跟不上大脑,的。

今天同事还推荐了一个游戏,叫一笔画。就是一笔画出一个图形。玩了一下,自然要停下总结一下。如果胡乱全画好了,虽然通关了,但效率却怎么也不高。后来发现,起点不能是两个图形的交点,先划轮廓最后遍历后连接轮廓,分内收和外收两种,另外有对称的,可以先解决一半再解决另一半。如此后效率就提升了不少。玩了几十关之后就没再玩了。因为脑袋还得装别的东西。不过这个游戏也告诉我,要提高效率就要总结规律。

漫笔(时间)

当想起先生十年间看过的书有9000余册,平均一年内的阅读量在百本以上。就觉得自己看书还很慢。空间的事还没思考完。又要想时间的事。先生的漫笔明显是思绪在时间维度上的飘零。

时间已经无多了。打算考的法考,复习也还没完善,其实早就打定了输数。今年权当取个经验。明年再战。从不因为考试的结果而紧迫自己。因为结果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这么珍惜时间的原因是,想争取一下。即使考砸了,我也还会强迫自己继续抓紧时间备考下一年的考试,只是想养成一种习惯罢了。

想自己能掌握一项技能。毕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只有自己有价值,别人才会帮助你。做旧书生意的时候,还是要帮不会绑领带的同学绑领带,别人才愿意帮你搬书。其实人都是自私的,等价交换才是真理。祝福里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到这里算是真是体会先生对祥林嫂的思绪了。做人必须给别人提供价值,别人才会尊重您,而不是到处喊可怜。看来先生的社会学学的也不错啊。

思绪飘到这里已经没啥说的了。现在只想快点滚去学习,思绪有多远,我就滚多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灯下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