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写作团 105|高区分度的时间预估公式

越聪明的人,或者就更容易急躁。

首先,聪明的人在学习技能的初期,会上手的特别快。
智力水平的差别,或者就在于,聪明的人会比较容易就会进入知识获取的指数增长期。
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学习时间,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正反馈。
这意味着,过去你一个领域的快速上手的成功经验,
会让你对学习另外一项技能所需要产生的预估时间预期大幅降低。

你会看到学霸学习在学习书本知识本身,会比常人更加快。
但谈论到一些需要长期挣扎在平台期的技能,如弹奏乐器、画画、运动等需要大量练习。
而较少或者正反馈的技能时候,却很少看到学霸和天才出现。
大概是因为,没有了正反馈的引导,更难让人获得成就感。
剩下的,大部分是“努力型的天才”,而不是“智力上的天才”
再这些技能前方,聪明成为了进阶的障碍。

“换个地方,打一枪,频繁地转换职业轨道”。
聪明人,总是渴望找到平坦的道路,走最容易的路,却又往往一被卡在平台,
又回到路头,改旗易帜。

虽然“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并不科学。
然而这个理论背后却揭示了一个更重要的道理:
学习一个重要技能的总时长不会因人而异地轻易缩短。

总工作量=实际用时X工作时间占比X工作效率
实际用时=总工作量/工作时间占比/工作效率

假设你需要完成一个技能的精深训练,需要10000个小时。
总时间就是你无法越过的10000小时。
如果你工作时间占比只有8小时,工作时间的倒数就是3倍(24/8)。
而工作效率就是每1个小时里面,你能集中心流的时间占比。
每天如果是100%的前提下,那么完成10000小时的实质练习是时就是30000个小时。
那么,最理想的时间大约是5年的时间。

这个公式适合于大部人与大部分场景。
这意味着大多数的技能培训或者公开课,只能提供一个基本框架给个体。
在学会理论之后,还需去要几年的时间去进行实践,才能变成一个精深技能。
这样一想,你还会有”学完、看完“一本书、一堂课就等于”学会“的错觉么?

在这一点上,聪明的人可以有更好的效率,或者工作时间占高的人,可以有更快的效率。

如果,你的工作时间占比高,例如自由职业或者那些工作时间极长的投行与咨询工作。
就可以有更高的工作时间占比,那么其工作占比的倒数就会坍圮,如果时间上升到每周80-100小时。
大概就只需要2年时间,可以完成技能的精深。
所以,行业工作忙的人,技能成熟更快,是有原因的。

当谈到效率,一部分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更大的一部分是对于精力的管理。
因为,信息过载的存在,大部分的人的时间会更容易被碎片化,而不是进入到最为高效的”心流时间“。
那么,他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有办法,可以多花心思,去寻找那些可以让你快速进入心流的仪式感或者情景。
刻意为自己营造这样的环境。
最好可以为自己选择这样的工作,可以自由调配情景,那么就可以通过高工作效率再次坍圮实际的用时,
从而比别人进步得更快。
琐事过多的职业,注定比那些可以持续打磨技能的职业更难培养技能。
因为,效率过低。

最后,就是关于对总工作量的认识,每一项技能的需要的总工作量是不同的,
尤其是10000小时的工作量,是需要持续投入的时间模型,存在离散样本,会影响到总的技能面积,
一天不练习,就会出现”手生“的情况。
这种技能的增长特性,往往对更强调自控力与每日的训练量堆积。
”努力的天才“会比”智力水平的天才“更有优势,
聪明并无法动摇技能曲线的本身所需要的时间投入。

我们总是有很多”低水平努力“的情况存在。
往往是基于对技能学习公式里面各种因素的偏误认知。
对于”投入总时间“的估计不足。
”只会工作,而不持续学习技能“。
”最后是用学时总时间衡量学习本身,而忽视效率--即心流时间的投入时长“

只要明白了这些,
就会明白生活很公平。
”智力水平并不会很好地区分开人与人。“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学多少时间不重要,学习的质量才重要。“

很多道理,听一去有道理。
但是无法自行推导,逻辑自洽,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知道的道理。
只有通过理解话语背后的逻辑思路,自行推倒,才能让自己相信并践行。
公式就那么一条,话语也就那么几个。
学懂了,比知道了,重要得多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黑写作团 105|高区分度的时间预估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