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观点我不赞同

今天晚上刷微博,看到秋叶大叔的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他针对写作提出了三个观点,刚开始看上去好像顺理成章,但仔细想其实他的观点逻辑并不科学。

你的观点我不赞同_第1张图片
观点一

你的观点我不赞同_第2张图片
观点二

你的观点我不赞同_第3张图片
观点三

第一个观点——不是多写,而是确定写作质量的标准

我的反驳:

写作质量的标准在你不动手写的情况下,你是得不到自己究竟达到怎样的写作标准才适合刚起步写作的自己的。

这就好比,你的确很想量身定做一件衣服但你只是在那里说我想要定做一件衣服,你有尺子去量,但即使有尺子,你也不分辨不出那尺子上的刻度,那停留在表面的只有你的愿望而已,也有可能你会说我可以通过目测大概知道自己的尺码——这也就相当于确定自己写作质量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多半是不准确的——做出来的衣服多半不是大了就小了。而对于写作这项活动,我们多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不一样的,况且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一对一的导师去给你量身定做一套写作质量标准的条件,唯一靠谱的就是在写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摸索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一套系统质量标准。不是吗?只有在不断写过程中才能参照出质量标准的变化,质量标准不是用确定来形容,而是应该用调整来形容。


第二个观点:不是多写,而是多看

作者用一对关键词:不是……而是,更强调多看的重要性,但我相信有的读者也会理解成多写和多看是对立的,而我觉得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的的,应该改为多写的同时要多看才妥当。

为什么?

这就好比我现在岸上看见伙伴在池塘里游泳,他游的相当精彩,一会一个姿态,这时你说我也试着模仿一下,然后你站在岸上不停的模仿,蒙头盖脸的模仿了很久却发现自己连水都没下……等你下水后,你会说,我在岸上模仿了一会并不是没有一点作用啊,毕竟我熟悉了它的动作,但是你为什么不下水的同时一起模仿呢?也许你会说最终达到的效果不都是一样的吗,但是后者领悟到的程度和给你所留下的印象像会是更深的假如学会后若干年你没去游泳了,但是等你突然又想游的那一刻,你的接受和领会程度一定早早超过了别人。


第三个观点:不是多写,而是多想

近来一直都说一句话就是输入的同时要注意输出,输出的同时就是在思考,在想,最终把它写出来,形成思考的升华,这是一套符合逻辑实践的系统的流程方法。

文中一句话本来就是值得质疑的句子——“但问题内容创业,拼的是内容,而不是你在坚持日更。”难道内容创业就不用坚持日更了吗,我看见很多大咖,比如和菜头,比如懂懂,比如剽悍一只猫,他们可以说是内容创业吧,但我见他们日更比谁都积极啊。

实际上,写和想是相辅相成的,科学证明左脑是语言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如果你创作小说作品——那就必须写下来才叫创作,把每个文字都想象成有画面的,就如电影一般,那你就是左右脑都在活动。画面感促使你写下来,其中“写”和“想”就如同大脑的左右机能一样,两者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促进。“想“形成“写”的源泉,但更重要的是只有“写”才能给“想”输送源源不断的活水,显然“不是多写,而是多想”的观点本末倒置了……

综上三个观点,我推理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无需太多的方法论(确定质量标准、多看),只有不断地写,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只有不断地“写”才能孕育出一套自己量身定做的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观点我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