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差别正在分化学生的英语成绩

在一家课外辅导机构的英语课上,作为老师的我问一位女生A:在这篇阅读材料中,航空公司说他们announced a gate change,这是什么意思?该女生一脸无辜,脸上大写的一行字:”我怎么知道?莫非是……飞机门坏了,要换一个?”

而在另一次课上,同样的问题抛向一个男生B时,该男生毫不迟疑地答道:“就是登机口变更。”然后一脸兴奋地描述着,到机场要换boarding card,要check in,上了飞机要fasten your belt,起飞前要switch off all electronic devices,过customs时人家会问你“Have you anything to declare?”

为什么该男生懂得如此多?原因很简单,他从小到大每个寒暑假都会长途旅行,坐过多次飞机,而且出过几次国。他那毕业于人民大学的叔叔曾经告诉他,学英语不要只读课本,只要多留意生活中出现的,比如报纸、广告、地铁、机场,甚至产品包装上的任何英文,假以时日英语自然就好了。他知道星巴克的咖啡杯上印的什么字,说得出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分布和影响。他的眼界和见识帮他在英语卷子上拿下了不少分,因此成绩一直稳定在125以上(满分150)。

而那位女生A,她那本《高考词汇3500》已经翻得边角都卷起来,她说她已经背过三遍了。然而她的成绩始终在110分左右,偶尔“运气”好点能上120。女生A显然没有男生B那么宽阔的眼界和见识,这是她的家庭决定的,不能怪她。然而问题就在这儿。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A在英语学习上付出了比B多数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她也不笨,但是在成绩上,她始终拼不过B。

近年的高考英语卷子逐渐弱化了对具体知识的考查,而越来越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什么叫英语能力?就是听、读、写。(口语只有报考英语专业的人才会考)而且由于阅读的题型占了卷面分值的一大半,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读懂,就是占尽了便宜。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承载了这个世界的信息,而且也承载了欧美国家的文化。对这个世界更多的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更多的了解,无形中就增加了读懂的可能性。比如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位女性坐在她的Cadillac中,就在暗示她生活优越。可是不知道Cadillac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以上女生A和男生B的例子并非个案。我所在的培训机构的生源,一大半都来自本市最好的高中。它的民办性质决定了它的学生有一半是从本市各个初中选拔上来的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而另外一部分是是通过关系进去的,或者交了赞助费上的(这些学生也因此被戏称为“赞助生”)。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每周六下午在校门口排出一公里远等着接学生的“豪车趴”看出来。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非富即贵”家庭的孩子,成绩一般都不怎么好。其它科目我不了解,但英语这科,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这两年我所带的这些“赞助生”当中,有超过一半成绩都在90分以上,而且其中不乏120以上的高分学生。而我在其它培训机构所带的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有个别从小底子扎实的,且不断努力的,成绩还能稳定在120以上,而一大半的人,成绩始终挣扎在90分的及格线上。总结起来,这些赞助生群体和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群体,有这些差别:

1.前者在背单词、刷卷子方面付出的努力,远不及后者;

2.前者在考试中整体比后者更加自信,思路更开阔,也更加果断;

3.前者词汇量整体不高,但猜词、推理判断的能力高于后者;

4.前者发音好于后者,这一点也造成了他们的听力成绩平均高于后者。

除了第一条,这些差别我认为都跟家庭有关。现代社会给这些中产以上的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更多增长见识的机会。比如本地一所中学每年暑假都会推出一个游学项目,即老师带着一帮学生出国“游玩+学习”,到欧美国家,或新加坡、澳洲等地去参观大学、博物馆或景点。为期不到十天,收费三万多。这不是每个家庭说拿就能拿出来的。此外,由于他们的父母或家庭成员本身就眼界更广,见识更多,这些学生在平日里耳濡目染也受到了影响。正是这些优势让他们在英语考试中能够轻松地获得相对更高的分数。

另外一个事实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所在学校的英语老师水平也更高。很多“名校”甚至都为英语课配备了外教。且不说这些外教能对中国孩子的考试带来多大帮助,至少在欧美文化和对英语的兴趣方面,这些有外教的孩子又多了一个优势。而另一方面,来自一些弱校,或者农村地区学校的孩子,境遇就惨了很多。2014年暑期,我在一个县城的某教育机构带过一个班。20多个孩子,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还相对扎实,可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这些题目做起来就是很困难。我不敢直视着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告诉他们一个残酷的真相:正是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广,见识不够多,让他们拼不过城里的孩子和那些“上流社会”的孩子。

那么,穷人阶层的孩子英语成绩就没有希望了吗?

不完全是。

补救的最大利器就是增加阅读量。这里的阅读量是广义的,不光指书,而是只要是跟“外面的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有关的信息,不管什么都去了解。报纸,电视,尤其是网络,都是很好的途径,英文和中文都可以。还有《书虫》系列的英文小说,都大量去读。他们没有条件通过游学去“行万里路”,但是可以“读万卷书”。只知道拿着课本死学,或者只是背单词,做题,是绝对不够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学英语是不可取的。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随着升入大学,这种阶级差别带来的英语成绩的差异有机会缩小。从农村和小县城考入大学的孩子们等于真正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各种新事物冲击着他们的头脑,会让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开阔不少。尤其是有心的学生,会主动利用这个环境,结交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物。英语学习的资源也好了不止一个层次。利用好这些,就能让自己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不再因为阶层和出身而受到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阶级差别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影响因素,并非决定性的。只要是努力的人,成绩怎么也不会太差。如果勤能补拙成立的话,那么在英语学习上,“勤能补贫”也可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阶级差别正在分化学生的英语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