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机

乱弹录20-21

二十、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机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使倚天一书突然进入高潮,此前所有情节皆成铺垫。

从形势上看,这是正邪两方的大对决。六大派已是正教最强门派组合,故此一役于正教而言当一鼓作气,削平明教。事实也差不多,明教已战至最后一人、最后一场,眼看就要全军覆灭。张无忌出来救场了。

那么,问题来了,六大派与明教的实力对比并非在这一年形成的,而是已多年如此。

从明教实力看,阳顶天失踪已近三十年,明教早就四分五裂。从六大派实力看,二十年前六大派俱在,最年轻的武当派也已闯下武当七侠的名头。

从明教与江湖结怨看,谢逊在武林中滥杀无辜也是二十余年前的事。

但六大派一直隐忍未动手。因此,六派会攻光明顶必然有除双方关系、实力对比等之外的其他因素。

金庸江湖都是江山的缩影,因此不能不能考虑时事政治变动的影响。

倚天的时间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符合,但前后错进错出得不多。比如张无忌十二岁时周子旺兵败被杀,那是1338年;张无忌二十岁时韩山童兵败被杀,那是1351年。历史上隔了十三年,书中隔了八年。所以六大派围攻光明顶,可以看作约是1350年前后。

这时已是元朝末年,明教教众等义军接连在各地起事,但尚未成大气候。

从长期看,江湖要维持平衡,各派才能小冲突、大稳定,相安无事。如果平衡被打破,那率先打破平衡的一方必然受到其他各方的注意、掣肘、算计、甚至直接围攻。笑傲中的嵩山派就是如此,倚天中的明教亦如是。

多年以来,明教与正教各派相攻不止,但不过是两分之局。此时,六大派看到明教走出江湖、志在江山,于是再也坐不住了,下决心一定要赶在明教夺得江山前下手,否则明教成功,哪里有他们的活路?

同样的道理,阿大阿二阿三等高手归于汝阳王帐下至少有二十余年,玄冥二老从现身打伤张无忌起也有十年,范遥化身苦大师加入汝阳王府也不止十年。那时汝阳王为何不派这些高手袭击六大派呢?无非是江湖平衡没有打破,正道诸派与明教对抗可以保持平衡。

六大派会攻光明顶,无论谁胜谁败,平衡将被打破,汝阳王府自然不能继续坐视。而且,两强相争,必有一伤,正是他们出手的好机会。于是,赵敏率诸高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无论明教亡否,都将六大派一网打尽,以获全功。

明教、正道诸派、汝阳王府,都是一样的算计。

二十一、典型性中国式悲剧

古来凡建大业者,统治集团中必须有具长远和战略眼光的人。

李闯集团中,缺乏这样的人才。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位,比较像落魄书生和算命先生。李自成自己不行,那班武将们更不行。所以,山海关一败就彻底败到底了。

他手下有眼光、有能力、有人望、文武全才的只有李岩了。可惜,李岩死了,被李自成赐死了。

很多故事、小说和《碧血剑》都是这么写的,但这不是现实。顾诚先生考证过,历史上没有李岩这个人,压根就不存在。就象没有四十八家荥阳大会一样,都是后人附会出来的故事。

但后世编出李岩这个人并非毫无来由。

从文学上讲,需要将典型事件塑造到典型人物身上,比如包公、杨家将、关公、诸葛亮,都是如此。李岩也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头脑清明的唯一贤者,不幸被自己人害死,很具典型意义。

从历史上讲,文人心中理想的悲剧英雄也是这样。既是满腹经纶的书生,又是建功立业的武人,而最后鸟尽弓藏,这是完美的悲剧。从伍子胥到岳飞到于谦到袁崇焕和李岩到陈近南,无论是历史现实还是小说家言,都是一个套路。

文人在用文学来表明内心的悲哀。所以,李岩的例子被金庸一用再用,“碧血剑”中有,“鹿鼎”中有,“雪山”中也有。金庸让李岩死在袁承志面前,就是要让李岩把袁崇焕的悲剧演一遍给袁承志看,让他看到这种悲剧的必然与无可避免。

就象郭靖要目睹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的友情悲剧,然后再自己经历一遍与拖雷从友到敌;张无忌要目睹父亲铸成大错、无奈自刎,然后再自己经历一遍给俞岱岩和殷梨亭用错药。

唯如此,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前人当年的心情。唯如此,才显得悲剧的深刻而非偶然。

乱弹录17-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