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三七,过三八#的一些感想

妇指老女人,那妪是什么?

1.

今天就是想上来讲一下关注到微博上比较火的这个话题#反三七,过三八#。其在微博上的解释如下:

3.8国际(劳动)妇女节是纪念和肯定普通妇女对社会贡献的纪念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如今的纪念活动旨在号召大众协力争取妇女权利。1924年,中国妇女在广州第一次纪念妇女节,2010年广州妇女组织联合发起了百年纪念活动。我们发起这个活动,是为三八节正名,继承女权前辈的事业。

首先我也不否认这个活动正面的意义,因为在现今消费主义的引导下很多节日的确丧失了其最初的意义。

另外对于此项活动正如微博上很多支持此项活动的女权主义者都会声称自己有些“歇斯底里”一样,大众的舆论导向有些矫枉过正。从而导致她们也被标签化成为了“女权婊”。

我们主要来看此次事件发酵的主因:“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它的起因是因为《奇葩说》辩手范湉湉微博呼吁联合国女生节取代妇女,其最核心的理由是,没有一个女生愿意被叫做“妇女”,所以不应该过妇女节。每一个女生都想被称为漂亮的“女生”,因此应该用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这波话语浪潮之下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奋起反击。

2.

女权主义者们主要引用的反击理由是妇女节的来由。这没错。

其次她们抨击女生节为消费主义的产物,“在消费过程中,谈女生和美女能促进消费的实现,谈妇女只能引发矛盾。”她们认为需要为“妇女”这个词去污名化。

这些都没错!

而接下来的很多女性被不平等对待的例子就真的有些无中生有了,一些无心之语,习惯之过被过度理解为不尊重女性的表现。

当你自己声明“我只过三八、不过三七”的时候,实际上你的行为已经开始对周围人产生影响及心理暗示了。

这种心理暗示的威力在单独个体身上是微弱的,然而一旦参与的人多了,其影响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远。

3.

我的观点是不论是女神女生还是妇女,任何一个角色定位都有她的魅力所在,女王节或者女神节这种说法也许是对这个节日多了更多定义,给予这个节日更多的色彩,并不代表它就是否认妇女这个角色词…

我愿意做女神就做女神,愿意做女生就做女生,愿意做妇女就做妇女,我愿意选择什么角色并且有权力去选择当这个角色而不被他人诟病,

旧女权主义的核心思想旨在承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它同样是建立在普世价值观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即为“男女平等”!女性在劳动中应享有和男性同样待遇及福利。这才是女权主义的根本目标。

我觉得这个才是我们在说的平等,如果刻意针对性的去说某个词是不是本身对这个词就有点偏见,就没有把它和其它人平等看待呢?

4.

最后我无法定义这篇是不是写的直男癌了,只能是尽量做到客观。

所以如有,请在留言内指出。

因为确实是有感而发。

谢谢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于#反三七,过三八#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