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的讲究

照相的讲究_第1张图片
相机里的世界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时常会为不同的人拍照,就是那种常见到普通的二寸白底证件照。然而,就是这么一张不起眼的照片,看似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却也藏着人性百态,总能从闪光灯卡擦一响的背后,讲出一些有趣的故事来。

一般拍照的人,常常一脸匆忙,发型衣着稍加整理后便坐于镜头之下,对于照片的质量也不做过多的要求,拿上照片付上钱,便又匆忙离开。这样的人,话也是很少说的,只在必要时说上几句“看哪”、“歪吗”、“往右吗”。

二十出头年纪的人对照片相对要挑剔些,女孩更甚,并且长相越标致的女孩,常常要求会越多。拍照前,她们会拿出各式各样的装备,从扑粉底开始,描眉,化眼,涂唇,最后以点腮红结束。给她们拍照时,先要有耐心的等上一阵子,拍完后,她们还要对照片进行“审阅”,眼睛大不大,微笑甜不甜,都会涉及到她们是否要求重拍。

年轻人虽然挑剔,却不难拍,最闹心的当属儿童,尤其是幼儿。孩子的天性里本就有十足的上镜感,看见闪光灯煞有介事地立在两旁,中间的镜头一闪一闪地对着自己,孩子就开始嗨了。镜头感好点的孩子就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龇牙咧嘴,稍差点的呢,或是一脸呆呆的表情,或是又哭又闹的,不肯消停。因而,给孩子拍照是要用哄的,为此,还需特地买些拨浪鼓、小玩偶在照相室,以备不时之需。

比观察镜头下的人更有意思的,是多人拍照的顺序。看似随意的先后顺序,实则微妙地传达了某种行为社会学。一群朋友来拍照,顺序相连的两个人关系往往更紧密些;家庭成员来拍照,则又是体现了家庭内部的潜在特征。

一日,一家三口走了进来,带着金边眼镜的瘦高父亲,绾着发髻笑容可掬的母亲,和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儿。我看了他们一眼,凭着多年的经验,我就猜到了他们一行三人的拍照顺序。

果不其然,最先拍照的是他们的女儿,稚嫩的脸庞在闪光灯下略显惶恐和紧张,但从头到尾都乖巧听话。她还没到注重自己外表的年纪,相片效果如何并不是她会费心思去留意的事情。

其次,就是那位父亲。这位父亲神情严肃,言辞不多,只在女儿拍照时会插上几句话,换上镜框后坐在椅子上,双唇紧闭,不苟言笑,看起来很有副家主的威严模样,拍照也是一次性通过。

最后,便是富态的母亲。这个母亲约莫四十岁,神态柔和,举止优雅,不难发现岁月在她身上安详流淌的痕迹。当她坐在镜头前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模样,先用手理顺头发,扶了扶发型,随后拉拉衣角,理理领子,低头收颚,露出一副端庄的笑容来。

拍完照后,父亲付钱后,带着妻女离开了。他们离开的背影,自带着温馨的画风,连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到一种平淡中的暖暖的幸福。

判断这家三口照相顺序的依据其实很简单,他们大概是最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了,照相的顺序往往就是家庭地位的外化体现。先生是家里的马首,太太是负责后勤的贤内助,而独生女则是整个家庭的宝贝和核心。因而,凡事最先考虑到的便是女儿,其次就是当家的先生,最后自然才是太太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照相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