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教育故事: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

西游记里的教育故事: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_第1张图片
 

孙悟空的形象深受大家喜欢。他的核心性格是他的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这一点我想大家不会怀疑。那么,他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呢?

有人说,他是石猴子,他的斗争精神是天生的。

果真如此吗?

我们看,在学艺未成时,他有斗争精神吗?

学艺未成时,孙悟空的人生分两个阶段,一是在花果山称王的阶段,一是在寻师求学阶段。

先看在花果山称王阶段。在未称王时,他竟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猿猴为亲”,与动物们和谐相处,一点没见争强好斗的性格。他又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原来,猴们一日在一起玩耍,忽见一股瀑布飞泉,众猴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的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文章写“连呼了三声”,石猴才“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由此他才当上猴王,他的猴王的身份也不是通过拳头拼来的。当上大王之后,这猴王“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头,独自为王”,没有想过大兴兵革,扩展疆土,统领兽类,看来本分得很。

再看他的求学阶段,也见不着斗争精神。

整个寻师过程,只写了他扰吓渔民,掠夺人衣,这谈不上他的好斗,并且文章写道,“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看来猴子只是相貌怪了些,与人争斗的心思是一点也没有的。后来碰见砍些人,询问也是彬彬有礼,“老神仙,弟子起手。”告别也不忘礼仪,“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

等到寻访到了须菩提祖师,孙悟空说了“弟子志心朝礼!弟子志心朝礼!”孙悟空很懂得礼仪。祖师询问他的姓氏时,孙悟空如是回答“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你看,他就是一个没有脾气的猴!骂也不恼,打也不嗔,典型的忍气吞声!符合斗争精神吗?

西游记里的教育故事: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_第2张图片

再看看,他学什么来了,学长生不老之术!好不容易找了个师傅,师傅教他什么呢?他跟从须菩提祖师学了十年,前七年学了什么?每天只不过“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还得“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七年的功夫,宝贵的光阴啊,就这样虚度吗,但是孙悟空反抗了吗?没有!如果他有斗争精神,他早炒了须菩提祖师的鱿鱼了!但是,他没有,老实本分地呆在须菩提祖师的身边。

由此看来,在孙悟空在学成之前,他一直比较老实本分的,比较懂礼乖顺的。

那么,是什么让得变得富有斗争性呢?

有人说,艺高人胆大。悟空的斗争精神源于他武艺的精进,源于他对七十二般变化的高度自信。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得他的骨髓里面本就有着斗争的基因。而,我们看不到孙悟空的隐忍表现。

西游记里的教育故事: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_第3张图片

其实,看一看孙悟空离别时,须菩提祖师是如何告诫的,我们就会豁然开朗。祖师这样说,“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祖师的话好没由头,照着孙悟空老实本份懂礼乖顺的性格会惹祸吗?这里面有着深刻含义。想想祖师在要传授孙悟空真学问时,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惹得祖师很“生气”,“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训斥”了一番,还将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祖师真的生气了吗?不是,而是暗示孙悟空“三更时分,将中门关上,从后门进步,秘处传道”。

原来,祖师的话,有时要反着理解的,“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意思就是,你我有恩义,你就给我惹出一些祸事出来!

祖师怕孙悟空听不懂,又说了句,“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什么叫“定生不良”?祖师神通广大,孙悟空来求学,祖师早已料到,定生不良,是祖师的殷殷期盼。“凭你怎么惹祸行凶”,这是一再的叮嘱。

而孙悟空又是悟性极高之人,你看,学成之后,再回花果山,果然脱胎换骨,扔掉“无性”,做了一个敢于斗争的人,搅龙宫,捣阎殿,闹天宫,敢于斗争成了他性格的标签。

最终看来,孙悟空的的斗争精神原来是须菩提祖师教的,是老师教的。

须菩提祖师为什么要教他斗争?

我不相信,祖师是故意要他做恶。搅龙宫,捣阎殿,闹天宫,也不能是叫做恶,而是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诉求。而在当时,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必须破除旧制度,需要斗争。

须菩提祖师为孙悟空的终身发展计,针对孙悟空的软肋,谆谆告诫,可谓用心良苦,祖师之名,当之无愧。

可惜,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一直还在以“乖”“须”做为“好孩子”的标准,竭力扼杀着的孩子的“斗争”精神。

如果没了斗争精神,孙悟空还成为“斗战胜佛”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游记里的教育故事: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