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找到成功的“妈妈”(第17课文字稿)

为孩子找到成功的“妈妈”(第17课文字稿)_第1张图片

焦点讲师五期  丁小莉  原创分享 第385天  20180525

一、成功经验的重要性

著名的跳蚤实验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立即跳起,跳起的高度超过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接着,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跳蚤碰到玻璃罩弹了回来。如此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每次跳跃都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然后再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总是在碰壁后跳的低一点。最后,当玻璃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科学家移开玻璃罩,再拍桌子,跳蚤还是不跳。这时的跳蚤已从当初的“跳高冠军”变成了一只跳不起来的“爬蚤”。我们知道,跳是跳蚤的天生能力,而跳蚤变成“爬蚤”是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之所以这样,是跳蚤在一次次碰壁后,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我再跳高了还会碰壁,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地降低跳跃的高度,一次次受挫慢慢地吞噬了它的信心,在失败面前变得习惯、麻木了。

更为可悲的是,头上的玻璃罩早已不存在,它却丧失了再跳一次的勇气。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的消极思维定势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也同这跳蚤一样,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挫折和失败: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可能得到的是拒绝;当我们屡次努力,可能成绩依旧没有起色;当我们想做好一件事而没有做好时,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歧视甚至否定;当我们努力想证明自己,却可能时时碰壁……这些屡屡受挫的失败经验往往会令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丧失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限制了潜能的发挥,使我们在事业上不能成功,这就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这个“跳蚤实验”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也和跳蚤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并忽视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外界条件的改变,放弃实现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陷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一次次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思想的禁锢是一座无形的监狱。

有句名言很值得商榷:失败是成功之母,果真如此吗?听了跳蚤实验,您还笃信这个理念吗?能验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人有但不多,一般是伟人。对于普通人,我们的内心可能还不能强大到抵挡一切失败的摧毁。所以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得换一句名言来励志吧!成功是成功之母。只有孩子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才会更有信心和力量做得更好。当然这个成功经验是特指的成功经验,后面我们再来仔细探讨一下。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是不是那一科学的好,我们就喜欢上那一科的课?先做那一科的作业。当我们对于哪一件事做起来得心应手时,我们是不是就会多做做?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不擅长的事情或未知的领域,我们会恐惧焦虑害怕,人都喜欢待在舒适区,而不会主动去适应。

就像为什么有些人宁可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动的。无论是否努力,无论是否抵抗,虽然生活的苦也会变化,但必须应对的这种苦痛,久而久之会让人变“习惯”。被麻痹后,知道这样的煎熬一定会来,那等着应付就好了。而学习的苦,是在于人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在生活的苦会如约而至的基础上,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锤醒,是人想待在“舒适区”的惯性。

习惯是欣然的接受,麻木是无奈的顺从。

二、探寻成功经验的前提——再保证与我能行

著名的跳蚤实验让我们看到我们成人很多时候就是那只被瓶盖盖住的跳蚤,那么孩子也难逃这个“限制”。在心理咨询中,因为生命经验的不良遭遇(比如遭受了家庭暴力或侵害等)对自己的意义与自我概念也往往较差,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是好的,同时也不愿相信会有人真心对他们好。一般家庭中的孩子,也有可能因为父母在教养上无意的不当贬损,比如:骂孩子很笨,没用,真是个猪,或是做一些人身攻击等,造成还在我价值感低落。一个没人爱的孩子干吗还要在乎自己呢?当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自然也不去努力,,更不会有成功。

所以要想孩子与成功结缘,有两个前提:一是家长更需要给孩子一个“再保证”,这个对孩子很重要。再保证就是指我们对孩子表达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爱你这个人,也许你的行为需要修正,但我不会因为你的行为不喜欢你。不如:欣赏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都爱你。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永远都会陪你一起面对。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内心真正接纳孩子,把问题和人分开,人不等于问题,问题也不是等于这个人。尊重孩子并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和支持,并配合不散措施——不分析、不批评、不建议。如此一来,才能帮助孩子安心地在成长的道理上稳稳前进,继续产生学习,探索创造的动力。


想要孩子能成功,这个成功可以是学习优秀、做事有责任心、会做家务、孝顺父母等等方方面面的成功,处理第一个父母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第二个前提就必须要让孩子相信他能行!

这种相信不是喊口号喊出来,而是让孩子自己经验过的,做到了。所谓自信其实就是自己做出来让自己相信。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时,有人夸她很漂亮时,她会是什么反应?一定会不会往心里去,不会笑着接纳,回应一句:哪里啊!认为你只是随便恭维一下而已,有的可能还会认为你真心的赞美是在讽刺她。反正我遇到过这样的女人。其实不是她的相貌不好,而是她打心里不认为自己漂亮而已。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成长,你帮孩子做到的永远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他的能力,只有他认为是他自己完成的才会为他赋能。我的大侄儿从小是被宠爱着长大的,一切父母搞定,他只需要发号施令,小时候,看上去的确很享受,但是有一天长大了,他得离开父母,有些问题不是父母都能代劳的的,也不是金钱都能解决的,比如情感的问题得自己面对,这时自信从何而来?所以他就会感觉很挫败。年龄越大,挫败感越强列,所以不如在小的时候,在你面前的时候学会慢慢放手,让孩子去磨炼,只有能力才会永远跟随他,让他一生受益。要不然,不就得有长生不老的本事,保管他一生。

举例2:《飞行少年》的故事——见《正面管教》第85——87页

举例1:日本《独轮车》——见马睿欣的《直面网络》第11面

真正的平衡从来不是静止,而是不停地挣扎,在挣扎中前进,所以成长永远在路上,修行也是一辈子的事。据说,独轮车就是一项驾驭平衡的运动,它好玩又冒险,听说练习时,没有摔过,就没有学会的可能,不管你是谁,想要驾驭一台独轮车,平均至少要摔100次。号称“独轮车王国”得日本,早就知道它的好处,在1988年就将独轮车这项运动纳入中小学体育项目,让孩子们接受必须失败才会成功的训练。独轮车训练出来的平衡,并不是一种永不失衡的境界,而是一个能够在平衡——失衡的挑战中,不断动态调整的能力。也就是说,会骑的人,不是脱离了失衡的危险,而是已经接受在平衡——失衡中不断调整为常态,并且,他们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在这种挣扎中超越负面心情,享受自由。

    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显而易见:就是让孩子们亲身经历成功的过程,只要还孩子们做成一件事情,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他们就可以在这件事情上不断复制,甚至把成功的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了真正的自信,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他们有了希望感更有了成就感,有了这连个感觉怎么会不成功呢?就像卢苏伟老师说的一样,即使不成功,孩子也不会走偏路。

三、探寻成功经验

1、放下应该的心态

有一种心理病毒常常披着爱的外衣,轻而易举地就附着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不动声色地叫人抓狂,轻易地捣毁我们的幸福,这种病毒叫“应该”。你应该努力学习,你应该听妈妈的话,你应该理解我,你应该为我着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你应该是健康的,你应该照顾孙子,你应该会解决好,你应该为家庭付出,你应该永远爱我……仔细一搜索,“应该”在我们的生活还真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难怪我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源源不断。

当你的生活中每多一个理所应当时,你的心里就会多一份烦恼和失落,甚至痛苦。所有的理所当然都不是真相!只是由我们心中贪婪的欲求和内在的匮乏所衍生出来的,而我们注定是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匮乏也不是经由他人的给予能填补的。事实上,你能给予别人或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最大帮助,只是鼓励!其余的很少真正帮的上忙!

遇事常念“难得”,心存感恩!因为的确没有那么的理所应当。当我们习以为常时,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力就会慢慢钝化。我们对人对事情的要求和期待就会偏离客观,制造出各种不愉快。


我们在给孩子种下一颗正向的种子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我想我也该给自己再补种一颗难得的种子。放下应该,多想难得!孩子不是一教就会的,虽然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如意,难得他们都还在完成。虽然学习成绩不算优秀,难得他们都还在学习,没有放弃。虽然他们经常出错,难得在如此高频率的批评中还有想要表现更好的心。虽然他们基础不好,难得他们都还在排除各种困难,顶着各种压力,积极乐观地向前走……哈哈,如此难得,还真叫我开始佩服了!难怪有老师说孩子是天生的焦点专家,一点不假!当然,还有一个难得要送给还在学习你自己!

2、看重小改变

焦点看重每一个小小的改变,相信一个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变化,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小小变化小小的进步都要予以珍视,因为那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关心量变才会带来质变。

3、关注正向(肯定和赞美强化成功经验)

如:做得好、成就有进步、没有进步时,没有退步就是进步,退步很慢也是进步。

4、从问题中发现成功经验

问题不会一直发生,凡事都有例外,问题在没有发生时或是较少发生时,孩子是怎么处理的,这就是成功的经验。

例外使得父母和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的成功经验、力量和希望。若我们带着和孩子发现例外,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不然很容易被问题困住。

见《正面管教》第148-150

5、帮助孩子从谷底上升

见《正面管教》第162-164

6、注重培养孩子的逆境商

IQ\EQ\AQ并称3Q,是人们获得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

智商教人做事,使人发现机会;

情商教人做人,使人利用机会;

挫折商(逆境商)教人学会坚持,使人不轻言放弃。有位哲人说过:“有些人遇到挫拆,就轻易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3英寸的地方停下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士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月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放弃。

荷花定律:一个荷花池,第一天荷花开放的很少,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

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错!是第29天。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但渐渐的,你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这时,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孩子们的学习一样,不是百米赛跑,需要长期远行的脚力。胖子也得一口一口吃胖。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任何一种技术都没有速成!

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坚持做一件事达到了10000个小时,那么你将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人生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聪明和运气,而是毅力。专注和坚持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士所必备的品质!

 在内观瑜伽的开示课上,陈老师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秘密就是坚持方能生生不息。老师讲到很多人做事缺乏坚持、持久,没有“行健”,所以很难有成功。瑜伽的捷径也是在于坚持。断断续续练习瑜伽也有一年多了,亲身验证了“荷花定律”。在一开始的一年里,每天在练习什么其实是懵的,而且越练越挫败,因为老想着要达成头脑中的标准体式却总不成,就会走走停停!后来在第二次集训后的一段时间的练习中,很多我以前做不到,甚至不敢想的体式突然就在无意中达成了!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庆幸在没有看到希望的时候,没有轻言放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懈怠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一池绽放的荷花,告诉自己: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7、教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的能力低下,会放弃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努力,从而选择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十名儿童。

十名儿童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曲奇饼、糖果、棉花糖。

研究人员说,他们可以有几项选择:

马上吃掉零食;

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孩子们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选择放弃;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15分钟后,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兑现的奖励。

急着吃糖,就像只愿沉浸在生活中不思进取 —— 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更愿意满足于即时收益。

眼前的生活虽然困苦,即便工资只有两三千,也是可见收益;而学习就像需要等待15分钟才能获得的奖励,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收益也是未来收益,虽然可以遇见但是不能立马得到。

“预期决策思维”的缺失,让人只看到眼前好处,忽视当下苦痛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


四、总结

鼓励孩子尝试,允许孩子尝试中的失败,只有孩子不怕输,输得起才会有真赢,才会有真正的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孩子找到成功的“妈妈”(第17课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