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一则:谈谈学习与交际

摘自本人私人日记,黄皮笔记本


日记一则:谈谈学习与交际_第1张图片
学习

关于学习,大约有言传身(家)教、师长授业、同辈群体之间交流、读万卷书的间接经验、行万里路的实践一手材料、历史总结的养分、自己悟到的新知识等。我们惯常以“师者型”学习为主,提倡多听多看多记忆,掌握一些专业知识或“杂学”,在交往中才有了谈资。很多朋友问我如何说话,如何在每次交谈中掌握主动变成主角,我一般建议他们多读书,具体下面阐述。

人们兴趣迥异,知识存量不一而足,大都喜欢在自己擅长的(安全)领域交流,或是他们熟悉的知识,或是刚经历的事儿,或刚看完的书和电影,亦或美食美酒等兴趣层面。从交流经验看,聊对方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是交流润通无阻的助推器,话题产生共鸣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正是这种差异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变成“全才”,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医卜星象玄学命理,通历史晓阴阳,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方能在闲聊中游刃有余。不然,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无他,没共同谈资也。交流中,共同经历经验,共同志趣爱好,共同知识储备,共同方向及价值观等是和谐交谈的前提,外加通感运用、表达技巧,交流起来一般很愉快。

我们可以在具体场景下体验,比如:朋友聊起最新电影电视剧,自己不关注或没看过,聊起来肯定一头雾水,话题必然尴尬。如果电影恰好看过,却无相应知识储备去解读(理解)电影,没有共鸣与想法,那对电影的认知及个人的表达都可能是肤浅的,这样的闲聊只能浅尝辄止。

所以,和谐而有价值的交流要求很高,需要我们有文化积淀,生活阅历,有敏锐而深刻的视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艺术中体会现实,把现实升华成艺术(规律)。这种有生活经验及感悟的认知,能让交流变得实际且入木三分,自我的素质才能凸显。

不光电影美食,大到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小到吃穿住用行,生活的种种,经历过的未尝试的,我们都可以以此类推,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用已有经验或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间接经验)去推测,综合个人积淀,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任何一个话题都能有自己独特观点时,个人的思想就接近成熟了。

那么,如何界定交际之学?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对的社会关系、友谊爱情、生与死、文化中的百家争鸣、艺术中的声色形等,往深处讲都是哲学,而哲学讲究起源,本质,美丑善恶等世界的本质,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表象背后的逻辑,行为背后的利益等。往外延伸,在生活运用中具化成了具体学科,心理学、美学、数学、物理等。再具体看,人们的交往是行为,人们吃穿住行玩,学习工作创造……行为简单且可预见,这对知识学习和交际把握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简单推演交际背后的逻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利益关系,交际行为受心理、生理、外在因素影响,有远近亲疏之分。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心理及现实因素,可替代性等方面看世界看对方,以其个人阅历、文化积淀、个人经验为起点进行判断,综合表现为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以此推测,人们多年习得的文化积淀是可以研究的,以此带来的心理及行为表达是可以推测的——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理解的。

大而化之,如果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经济文化运行轨迹,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可预测的。三岁看老,一个人的际遇未来,可以用八字命理推演,也不无道理,这里不宣扬玄学八卦命理,而是通过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把握做出合理推理,这种推理是基于经典理论、大量的生活经验案例总结出来的,这正是我们学习的价值所在。

一旦习得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结合事例、数据、当下情况,灵活运用规律和方法,世界是可知的。无论研究人,研究市场,研究任何一个有规律的行业或事件,做大量调研基础上,利用已有理论和个人经验,是可以判断发展趋势的。交际也一样,人可以被认知被判断,通过言谈举止,各种表象,可以推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应对起来就不再茫然。

人很复杂,知识也很驳杂,该如何学习?知识是无限的,但知识的本源是有限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我们梳理知识,获取有用信息大有裨益。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很多大家也建议精读泛读,书是读不完的,但基础理论经典理论是有限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应该有效率地掌握这些经典理论,以及对应的经典方法,这才是开阔的视野,纲举目张的学习习惯。

例如,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并没给我们生存的全部答案,但当下面临的问题,基本能解答。梳理哲学经典,发现存世的并且对人们深刻影响的著作是有限的,掌握他们的理论体系,知道它关系的核心问题,逻辑推演,与其他流派的区别,体系的不足等,这个理论就基本明了了,它的发展脉络,当下的补充,足够我们用它解决现实问题。如今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要么用个人经验解读经典,要么仅仅描述个人化的生活,独创发展的理论基本没有。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知识的“根”,只要有根,知识便是源头活水,能长流不息。我们学来的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审美知识(散文、诗词歌赋等),专业技能,思维技巧等,理论与审美都能抽象出根本的东西,专业技能和基础方法属于现学现用的,思维方式是基础之上的运用之学,无论如何分析,可学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技能都是有限的,其它大部分时间无限重复,在新情况新场景下寻找新的应用范畴,很少有例外。

而市面上大部分的书籍,都是在阐述老的经典理论,用新的例子重新论证,新瓶装旧酒罢了。如果你读了足够多的书,或有过系统的理论建构,完备的知识储备,你会发现大部分书不入你法眼,很多书是不“配”读的,真正能带来思维碰撞和新思想的书并不多。于是,求知的乐趣变成在不可知的新情境下具体碰撞,这样更刺激,而不是在故纸堆里简单寻找认同。

当下的教育体系来看,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研究知识应用,之前基本算是理论知识积累,所以,本科生如何提前具备了自学能力,科研能力,那将是极大的幸运。可惜,基础学业比较繁重,大部分时间用在基础学习上,只能寄希望各科老师水平较高,能融汇贯通,打破知识壁垒,让同学们享受知识的魅力,培养思考的乐趣和科研的基本方法。

如今信息如此便捷,我相信当下的年轻人能用最快速度打好基础,以更高的姿态去研究未知世界。比如我们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且知道该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无论去调研,分析资料,论证,或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把“问题与主义”多次碰撞,肯定能变成实用人才,知识变成活的工具,科研,交际,办事都能灵活自如。同理,政治学、法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可以同样施为,让知识活起来。

读研时导师让我们读四类资料,一是经典著作,二是大专家大学者的代表著作,三是权威期刊中的(大家)论文,四是党政文件,这是我们法学类需要读的。理论和现实都涉及,党政政策是方向,结合每年的国家重点招标课题中的题目选择,可以就个人兴趣方向去查资料,看理论,整理文献,专题系统化学习,铺的广挖的深吃的透,如果能跨学科找些资料,问题自明。理论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并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的正确知识,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家一般引领前沿,经典理论和前沿应用有意去涉猎,学的知识才符合时代。

年轻时我也是讷于言的,因为积累不够,听别人吹牛很是羡慕,感觉他们懂得真多,甚至大学期间,同学们在擅长领域都有发言权,那时感觉自己就是土包子,很难融入。我不喜欢体育竞技,不喜欢军事政治,对历史也不感冒,这些话题我只能听他们讲,后来发现了一些共通之处,我不关心具体事件却喜欢梳理逻辑规律,于是,他们无论怎么讲,我都能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对照或碰撞,时间一长,发现每个行业确实都有内核,外延,即便不懂具体事例,掌握了规律,再看外延,一切变得简单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有些人掌握了大量知识,却不能融会贯通,问具体东西他都知道,就是无法形成观点(系统的表达)。有人问我如何思维,他们发现我吹起牛来可以几个小时不停,貌似旁征博引,各种信息信手拈来,各种观点匪夷所思,想知道我对每个具体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其实很简单,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如果知道对方想要什么答案,直接告诉他是最简洁的,如果想拽文,可以各视角各学科各理论进行分析,如果知识储备丰富,可以把历史现状未来对比,同行业跨行业对比,也可以高屋建瓴说一些自己的判断,可以点评各种流行的观点……你发现视角太多,即便问题不懂,也可以触类旁通,他山之石,上升到规律范畴,用经验和自己的储备知识去判断,同样有话说。

我们认为知识是通的,很多知识不是在某个专有领域被应用,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方法认知结果,可以用在不同领域。比如谈到餐饮,可以联想到餐饮类型,运营模式,具体品牌,这是餐饮本身的现象而已,还可以研究餐饮内部的知识,选址,定价,营销,连锁,加盟,直营……也可以用其它理论分析,比如马克思物质世界的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或健康饮食绿色农业,甚至地沟油的利益链条等都能和餐饮扯上关系,从一个点能连成一大片,理论现实都整合在一个框架内,知识的通达与灵活就体现了。

当然,读书学习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先看大框架,要有整体意识,在没研究之前,就得有大格局,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如果不会,就找师长,找前辈),先掌握基本理论,再拓展兴趣及视野,系统看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书籍,每每翻书都要先问自己:这本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我有什么疑问?读完看看是否找到答案,如果找到,这本书就获得了知识。

我们总感觉读书太慢,其实一本书真正有用的知识不多,大部分是用例子、数据论证一个或几个观点,提炼出观点就够了,然后看看论证方法,思考方法。建议看书前多想想书名,多看看章节目录,前言后记等,先思考再读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疑问的章节阅读,然后泛读其它。时刻关注作者论述主题,论述方法,看用哪些理论数据支撑,哪些例子说明,给出哪些对策研究,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一是关注理论,二是关注论证方法,同时知道了大量例子,这样基本学会了如何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了。经常如此锻炼,再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自觉用习得的框架、方法去思考,可以精深也可以广博,科研、交际、表达能力自然提高。理论积累多了,知识运用活了,案例丰富了,再读书时,用经验和知识框架去对接,或许刚看到问题或观点,就已经把书读完了,因为答案自现。最多看看不同的论证方式,不同的视角和事例,这样就丰富了认知。这时,读书成为验证自己知识储备及作者思维认知是否契合的过程,读书自然就快了。而那些不懂的知识理论,是建设学习的过程,需要碰撞,思索,理解,重新联系,需要慢功夫。

这篇讲了读书的一些方法,以及读书与交际之间的关系。除了读书,我们还可以看视频,听音频,看新闻资讯,聊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只要心在,哪里都有知识。去看世界吧,知识的美等待发现,学习不是负担,效率也会提高,知识越多越活,思维越缜密开阔,表达越顺畅自如,交际自然不在话下。

年轻时日记喜欢记录心情琐事,后来变成摘抄,等有自己观点后,开始明白日记的意义,于是开始记录碰撞的想法。有趣的人事知识,必须记录有价值的东西,不然浪费时间。我现在的日记里记录的都是想法大纲,对某个问题的基本看法,小创意,小技巧等等,也希望盆友们记录一些重要节点和思维火花,养成好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记一则:谈谈学习与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