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3身心自由的遥不可及——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樊笼的意象 高一三班 5号 冯钧科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意象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在开头四句就表明了自己弃官归田的原因——无法适应官场里迎合世俗的生活,天性热爱田园。而在末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是陶渊明诗歌精神世界中核心意象之一,这个意象强调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与抗争,创造出一种约束羁绊的艺术形象。陶渊明借此比喻失去身心自由、做身不由己的事情以及生活在难以忍受的处境中。在该诗中同类的词还有“尘网”、“羁鸟”、“池鱼”。而引发诗人写出这些词的,正是自己对身心自由的渴望与为突破古代社会重重教条的抗争。另外,“樊笼”这一艺术形象并不是始于陶渊明,也就是说,这一意象象征着整个古代文学中,作者们对身心自由的渴望,这是一个全世界有此境遇的人的共鸣。
古往今来,人类都在为自己争取自由,连自然中的水鸟也无异。“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庄子 养生主》),连水鸟都知道,活着尽管不免为口腹辛勤工作,但也不愿囚于樊笼之中,失去身心的自由。
然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社会矛盾逐渐突出,“樊笼”便开始运作。人类进步的同时,不免一些人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扰乱社会秩序,为了约束这些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让社会更加统一、有序。
人类便开始在自己创造的辉煌文明中添加约束的囚笼,这种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的事情矛盾的,但却又必不可少。秦朝统一六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秦以前,夏商周,包括之前的唐虞的,人们对先前的文字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造和完善。而后被推翻的朝代或种族,一部分投降,一部分迁徙,这就造成了分子传承分离。西周统一时,文化基本是被上层垄断。后来王子姬朝难逃,带走大量知识分子和典籍,其后散布在全国各地,不但促成了百家争鸣,也让文字的多样化进一步加深。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 ,统一了计量单位、度量衡、车轨和文字等,为生活生产提供巨大便利。然而秦朝又建立暴政,大大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将六合之内建成一个大囚笼,百姓深受其苦。另外,在唐朝,唐太宗大举兴办科举制,此后,这个网罗人才的制度让广大文人趋之若鹜,迫于生存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争取自己的功名利禄。
文人志士的郁闷愤慨之处,正来自于官场中由民主自由到重重教条与约束的转变。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篇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人的天性渴望身心自由,却自己创造出一个不自由的社会,“樊笼”便体现了这一矛盾。
渴望身心自由却难以在官场总实现,陶渊明只好顺着自己内心的旨意,永久隐退田园,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内心宣言。他的心自由了,身却只能在贫困穷苦中挣扎,这就是“樊笼”的意象所在了——身心自由的遥不可及。该意象一同反映了千古不变的人类矛盾——渴望身心自由却保持自我束缚。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23身心自由的遥不可及——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樊笼的意象 高一三班 5号 冯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