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功是个特别光鲜亮丽的词,美丽得好像伊甸园中央那颗苹果树的果实,可是,极少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味道。即便如此,人性中总有对成功的渴望,那是生命的原始动力。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想,世俗所谓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我该怎么描述它?到了下笔那一刻却词穷了,先说一个例子吧。
大部分人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它讲述成功的银行家安迪·杜弗伦涉嫌枪杀妻子及其情夫,进入肖申克监狱服刑,经过20年的努力和等待,安迪最终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坚持逃离了监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有的人会说,这和成功有什么关系?明明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也没有深刻的印象,何况把这个故事平移到现实中会发现漏洞百出根本不可能。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待电影的眼光和感受、收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不仅讲的是对自由的追求,更是对“成功”这个词的完美诠释。
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是因为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斯·韦特利(Denis Waitley)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是人类行为学博士,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与管理专家,同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韦特利先生是“人的表现和潜力”领域中世界著名的专家,《财富》500强企业高级行政人员培训导师。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教科书,还是一本工作手册。它的结构非常特别,除了常规内容的阐释,每一章都有引出内容的案例、引导读者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表格和练习题,读者可以在读完内容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完成一些评估练习,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所以,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你如何理解成功的书,而是一本循序渐进引导你真正实现成功的书。
二
《成功心理学》共有九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内容层层递进,分别讲述了:
一、如何正确认知成功;
二、如何进行自我评估,找到自己的梦想和方向;
三、如何积极行动,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
丹尼斯·韦特利博士在前言中说:“这本书让你积极地去界定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才是正确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引导读者运用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主动积极的考察自己的梦想、价值观、兴趣、技能、需要、认同、自尊和人际关系,并设置以个人的成功愿景为基础的各种目标,在大量的练习中接近理想。接下来的内容确实是这么做的。
书本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了成功的定义。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它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要实现成功有几个要素:
1) 自我意识
2)自我引导、自尊、自律、自我激励
3) 积极思考
4) 积极关系
这些内容就涵盖在后面的章节中,逐层推进的阐释了作者的观点。
自我意识让读者走进内心感知自己的感觉和情感,明确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强项。
我们长大的过程是从自我过渡过无我的过程,从全世界都要围着我转到知道我只能去适应这个世界,也许我们的内在需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丢弃的吧。
韦特利博士说,在发展自我意识的时候“不要寻求“应当”是什么,而是寻求实际是什么”。要准确了解自我知觉,识别情感意识,并在梦想和价值观上确切的展现出来。
这句话对我来说特别打脸。因为我经常会说,哎这事不能怎么怎么样,这事应该怎么怎么样……谁告诉我不能,谁告诉我应该?其实我也说不清楚,只是遵循一套行为模式。可是这套行为模式真的正确吗?它让我感觉舒服吗,快乐吗?
我想绝不止我,每个人安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心的时候,都很难说每天按照惯例去做的所有事都让自己很开心,感觉很幸福。
这就是个问题了,成功既然来自于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那么我们每天循规蹈矩做的所有的事并没有让自己感到多有意义,既然没有多少意义,我们怎么可能感到真正幸福和快乐,没有幸福和快乐,何来成功?(P10 快乐是真正成功的一个重要收获。)
每天活生生的生活,仔细询问下来居然和我“实际”想要什么没有多大的关联,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这明确告诉我们,你的方向从来都不对,怎么可能走到终点?
了解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还要评估自己的长处和强项,然后在此基础上给自己设置目标,合理设置目标有五个重要特征,就是SMART。
S(specific)——具体性
M(measurable)——可衡量性
A(achievable)——可实现性
R(realistic)——现实性
T(time-related)——时间相关性
SMART目标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设置目标时要实事求是,保证自己努力后可以做到,这才是真正接近梦想的第一步。
就像我每个月工资3500(根据每年的收入不断挑整,这是目前的标准),我给自己设置的目标就是每月存下来2000元,其余的放在流动资金中用于日常支出。这个月可能只花了1000元,下个月就有多一些钱可以花。其实这就是我工作第4年可以独自承担一套房子首付的根本原因,我每个月保证有一部分钱是固定存储下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大额支出的需求、理财的意识和过程,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我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不会想着要有马爸爸那样的收入,因为根本不符合SMART目标中的任何一个标准,目标永远都要立足现实图发展。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那些没有实现或者没法实现的梦想,是否是因为设置目标这一步出了问题。
如果目标设置的没什么问题,实现不了可能就是后面的问题,比如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怎么克服障碍、面对压力就是接下来许多章节的话题。
我把作者接下来的六章内容称为实现成功的“工具”,它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主要可以分为内在准备和外在准备两方面。
内在准备是心态选择,如提高自尊以完全接纳自我、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自我约束以掌控生活和学会批判性思考、自我激励克服恐惧。
外在准备是行为选择,如合理管理时间和金钱以达到目标、使用有效沟通方式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两个方面大致可以对接我非常推崇的观念——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坚持去做,才能最终收获想要的成果。
虽然这些章节的内容论述并不是那么深刻和全面,比如第六章自我约束就没有《如何戒掉坏习惯》更详细,第八章资源管理中对于时间和金钱的管理就没有专门论述时间管理和教授理财的书籍深刻,第九章沟通和人际关系更比不了《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
不过它给我最大的思维冲击就是对于成功的定义和认知,以及如何去自我觉知、自我接纳,因为我始终相信思想引导着行动,如果方向和方法是错的,费多大劲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和在工作中收获不了充实感、找不到可心的结婚对象是一个道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任何东西你都会挑刺。
三
回到《肖申克的救赎》上来,我怎么从电影中看到成功的呢?
这还要说到韦特利博士在第一章中给出的成功的概念。他说:
“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它需要你冒险、克服挑战,并让你的最佳资源——你自己——发挥最大潜能。
成功是一个历程,而不是终点。它应当包括内省、思考你所重视的事物,并探索对你而言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入狱的安迪在20年中严格地遵循着这个成功定义,他在完全没有选择权的生活中“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虽然瑞德告诉他600年也凿不通越狱通道,但是不重要,他继续在探索;虽然瑞德说监狱是一个体制化的过程,但是不重要,他有自己的坚持;虽然典狱长用权力威胁压制他,但是不重要,他有自己的技能。
安迪在第一次敲下墙壁石块的时候知道自己终有一天能逃离吗?他在其他所有人都安然接受命运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坚持终有意义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他什么都没想,只是在做。
Just do it。这个信念来自于他的价值观,梦想,自我坚持,根源于他的内在自我。
所以他才会对狱友说:“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从进入肖申克到逃离肖申克,20年,这是一个生命历程,却不是他生命的某一个终点。
安迪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
如何通过自我觉知坚持价值观和梦想——始终向往自由;
如何通过擅长的技能获得特权——利用专业金融知识获得尊重和利用价值;
如何保持自尊以不沦为不道德之人——不向鸡奸犯低头;
如何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以保持信念——始终抱持希望;
如何自我管理、沟通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环境和氛围——与瑞德和狱友和谐相处,坚持写信获得政府资助建立监狱图书馆。
所有这一切,他只是在做,而只是在做,就是一种成功。一种坚持自我以获得想要的意义的成功。
四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从来没看得起“只是在做”这回事。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对于成功的定义,就是实现心中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理想总跟着生活在变,所以成功从来都触摸不到,内心始终都焦虑抱怨,仿佛世界欠我们一百吊钱一样。
可是看完丹尼斯·韦特利博士的这本《成功心理学》,我突然间释然了。就像书本的副标题——发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中发现对于自己来说有意义的感觉,就是成功,它从来不是固化的赚多少钱、做成多少事、有多少资源、到达多高的平台。
我想起刚和Charles先生谈恋爱的时候,觉得只要有一天我们结束异地生活在一起人生就圆满了,后来事情顺利解决了,我还是接着为其他事郁闷,觉得工作了无生趣,别说什么成功,幸福都离我很远很远呢。
可是按照书中的观点,我为了解决异地问题一直努力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找寻一种当下在坚持的意义,不就是成功;我一直在用心的经历生活,没有把结束异地当做生活的终结,不就是成功;我在这些年努力的过程中找寻自我、坚持价值观、发现特长、自我反思、管理时间和金钱等等,不就是成功。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一次次体会到成功所暗含的感觉和意义,却因为不自知而不懂得珍惜。
韦特利博士在前言最后一句话说:“不要为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担忧——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忠于你自己的、真实的并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所支持的答案。”
原来成功,不是外在世界和他人告诉我们的答案,而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不因弱小单一而灰暗无意义。
至此,我终于找到感动我很多年的那句话的原因,就是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的: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人生就如肖申克的监狱高墙,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沉沦,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体制化。人人羡慕高墙外的天空和阳光,但是没多少人知道要坚守内心的希望,更没多少人懂得要“毫无意义”的坚持。
生活的藩篱是无形的,但是引领人冲破藩篱奔向成功的,只有内心对于意义的渴望,和永不停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