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度 外 卖 APP 体 验 报 告
马凯伦
体验版本:Android版v4.4.0
体验环境:Mifavor UI3.5系统
体验时间:2017.02.12
需求分析
外卖的的目标用户主要是三类人:一是办公室白领;二是在校学生;三是社区住户。这三类人群中以办公室白领最为典型。由于城市办公区建设较为集中,特别是一线城市,办公室白领在办公地点附近就餐经常需要排队,而且有时商家无法提供大量的现场就餐地方,因此白领们出于人性的懒惰和就餐体验与成本考虑,点外卖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从外卖的供给侧来说,商家一方面希望通过外卖减轻线下就餐位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希望提高店面的销量。由于大型的餐饮店比较注重现场的用户体验,而且客单价较高,因此外卖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补充。但是,对于中小餐饮店主来说,外卖确实为他们带来了效率和利润。
外卖是一个高频的应用,但是客单价相对较低,因此需要依靠量来补充。之前的外卖补贴大战的平台希望快速获取大量用户,最后实现市场的垄断地位,在客单价较低的情况下实现利润。
目前外卖市场上基本已经形成BAT三巨头竞争的局面。随着消费的升级,目标用户对于外卖的品质需求大幅提升。据《中国外卖O2O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外卖整体行业中,有超过三成(33.6%)的用户选择外卖O2O平台时最看重餐品卫生安全保障性,其次有13.2%的用户最看重餐品口味丰富度,还有10.2%的用户最看重外卖平台的品牌知名度。
从产品定位上来看,百度外卖主要是中高端市场,他们的slogan也是“只做有品质的外卖”。这个产品定位恰好满足了当前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从最新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外卖O2O行业发展报告》中百度外卖的体验排在首位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外卖业务简要流程:
产品主要结构:
使用场景
场景1:白领,外面天气很热,出去吃饭又晒还排队等位,还是点个外卖吧。
场景2:社区住户,上班好累啊,回来懒得做饭,点个外卖吧。
场景3:学生,玩游戏正高兴的,懒得出去,外卖还有优惠,点个外卖吧。
竞品方面,饿了么居首,美团,百度随后。
从app store评分来看,1星评分占比相对较多,说明百度外卖还有急需改变的地方。
从相关的差评来看,对于配送时间的要求最多。一般用户点的午餐很难忍受午餐时间过后餐品未送达。还有就是取消订单和退款流程复杂的吐槽。
启动页
启动页有促销信息,体验不是很好,个人认为把产品定位slogan放在启动页更能在用户心目中形成产品印象与口碑。
整个软件配色为红白黑加卡通形象。个人不明白为何外卖的首页界面都要这样做,banner+分类icon+促销入口,但是用户进来第一位是选餐。外卖榜单就更没有必要了(个人观点)。首页上有一个自动定位配送地点,可以自动定位当前位置和当前常被配送的详细地址,也可以手动选择。
首页在选餐时还有一些筛选,可以按菜品、配送时间等排序,但是个人使用时基本只用过筛选百度专送和按起送价排序。
指南这个版块主要解决用户不知道该吃什么的问题。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一到饭点就会想说“该吃什么呢?”。因此这个版块里包含“推荐”“关注”“吃货党”“剁手族”等。
在关注中,用户可以设置一些偏好的标签,系统会自动推荐一些相关媒体订阅。个人觉得推荐比较混乱,剁手族、生活家等栏目推荐大多为时尚穿搭、心灵鸡汤、旅行推荐等等,如果要订阅类似频道我会选择今日头条或即刻。
核心流程
1商家挑选-2外卖选择-3提交订单-4订单追踪确认-5后续评价
商家挑选
对于用户来说,挑选商家时,需要考虑,价格,味道,时间,安全。
在商家列表时,这些信息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1.基础信息如商店名称,基本信息,下图红色区域;
2.价格上主要体现在1优惠,2配送费,3起送费,下图蓝绿区域;
3.味道上,销售数量/时间,评分,下图黄色区域;
4.送菜时间就是配送时间,下图蓝色区域;
5.食品安全则需要认证信息,归属于商家信息中,红色区域。
如图所示,虽然信息很多,但分门别类组织良好,也很符合用户需求。倒是图片在这传递的信息其实不多,更多的起到列表的分割。
外卖选择
在外卖选择页面,用户主要有两个需求,挑选想吃的美食和合适的总价。
所以进入到这个页面后,商家信息就只保留了和价格相关信息如起送,配送和优惠(灰色区域)。而点菜也采取列表导航,帮助用户快速根据细分类别搜索。
食物列表也只保留1图片+名称,2月售+好评率,3价格;其他的信息如食物详细信息,就需要点击才可见。诸如商家的总体评价之类的也是被削弱,突出核心内容(美食)。
而关键信息总价和核心操作“选好了”,固定在页面下方,方便用户点好美食就可以快速去下订单。美食汇总也是隐藏到购物车中,以避免影响大部分用户的操作。
这个界面设计的不错,内容突出,信息结构分明,取舍得当,核心操作也非常方便。
用户需求包括几个方面:
1.确认地址/人和送达时间(黄色区域)
2.选择支付方式,优惠(绿色区域)
3.确认价格,优惠(红色区域)
4.确认所点外卖(灰色区域)
5.一些备注信息,如口味,米饭等(紫色区域)
提交订单
如图所示,用户在确认外卖后,进入订单页面主要需要确定外卖怎么送到,送到怎么联系;还有最现实的怎么付钱,有什么代金券可以用;还有就是确认最终要付多少钱。这三个信息,应该是最主要的需求。另外的还有备注,价格详情这个用户一些情况下也会做一些确认。
这几方面的信息都组织在提交订单页面,在用户看来是比较容易理解,而且信息的层次分布,优先级都还可以。就是为了产品目的,而把支付方式百度钱包展现在外,支付宝微信却要多一步点击。这也是一种权衡吧。
订单
在用户确认下单后,接下来的需求就是订单的状态,商家是否接单,送到哪了。后续的还有如订单确认,评价,再来一单等。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订单未支付,投诉,再来一单,已评价订单等。
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订单状态,和对应的操作,这里百度采用的是卡片式的展现方式。
主要包括商家和外卖信息(蓝绿色),和用户最关心得订单状态,如配送到哪了,是否已经配送等,而这状态又与下方的操作直接相关,所以位置上状态是直接靠近相关操作,且颜色为红色(强调色,突出)。但从这区块来看,信息还是有点乱,状态的位置可以考虑左移,与外卖商家齐平,更符合阅读的习惯。
订单页面改版之后更加简洁,之前随意购订单和外卖订单是分离的。
评价
评价如果要做分析,还要考虑几个相关的界面如,评价显示,评价引导。这次还是不脱离核心流程只看评价功能页面。这个也非常简单,只包括三方面内容,配送服务,商品质量和写点什么。
但正因为简单,却感觉设计的不好。第一印象评价是对外卖质量的评价,但第一个反而是配送的评价。说实话,正常情况,只要不延迟太久,我们是不会对配送提太多意见。
而下方才是商品评价,但又很迷惑放了两个评价,商品质量的星级评价和细分的赞与不赞。这样就导致了困惑,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理解的内容太多。尤其在只有一份商品的时候,一个星级评价和赞在用户看来都是针对同一个东西。仔细理解了下,商品质量可能是对店铺的评价,而赞是对商品的评价,但这里却没有任何体现,所以感觉非常不好。
还有下面的第三部分内容,写点什么,因为这个界面包含了配送和商品,这样就导致不知道这个文字评价是针对哪个部分的,意见该写给谁呢?
外卖评价分为骑士评价和商品评价。这两个评价都有标签,当评价大于或等于3分时,系统呈现好的标签,当小于3分时呈现差评的标签。
总结
不管用户是出于懒或者没时间等等原因,外卖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这样一个点餐的地方来满足这个需求。用户最基本的要求是选到能吃的餐品,如果好吃实惠就更好了。百度外卖作为外卖后来居上的一个产品,其在产品界面交互方面其实是没有太多问题。就像很多其它类型的平台型产品,产品本身仅仅是最外层的(当然也需要关注),最为核心的是产品背后一系列的运营与资源整合。
外卖产品接触用户其实是有三层。第一层是APP,这个是软件给用户的体验。第二层是配送人员的送餐服务。第三层是餐品的质量。
如果仅从APP的体验上来分析,个人觉得百度外卖有四点需要改进:一是如何快速让用户选到合适的餐品。之前改版吃啥版块到指南部分,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在指南板块还有待改良;二是如何催餐,用户在等待时间过长时往往会开始催餐,目前软件仅提供电话催餐,能否一键催餐(这个就和系统给骑手配送路径优化有关了);三是界面下拉后增加一个向上的返回点;四是slogan放在启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