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本文内容来源:《经济学原理》(曼昆)

经济学十大原理前四条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五、六、七条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在2011年,美国人的人均收入约为48000美元,同一年墨西哥的人均收入约为9000美元,中国人的人均收入约为5000美元,而尼日利亚的人均收入只有12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的电视机、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而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服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水平生活;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的价格是为0.3马克。但不到两年以后,也就是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的价格为7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涨。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通货膨胀的例子,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上升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且更具有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的: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抬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些观点任然有疑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整体经济如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