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载之后再次阅读熊子川先生的博客著作:中国创新的正与反的感想
创新 Innovation
创新不是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创新理应用其他词语承担其含义:一种新的社会推动力深刻影响并改变了过去的方式(其要点不在于创)在于被承认已经改变的事实——经历过之后才被承认的创新已经存在很久。
发现创新同时意味着课本已经过时,课本永远是过时的内容
在中国,创新是一个更加巨大的词汇。
中国极度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导致创新必须形成一个巨大推动力的情况下才被承认,往往,那都不是单一国内因素造成的。
巨大的资源和资讯
出口、投资、消费
说一下经济的原理,每个国家都是为了保护国民存在的,不是保护国外国民的,在同等可视可感条件下,感触最深的永远是自家人,那么要维持自家的平衡,让大家有希望获得好的生活。因实际生产力确定,总是无法维持高消耗。只好将部分自己人能做但是成本高的事情转移到外国去,付更低工资,发展一些服务业美国的国内代理。用积攒的国家财富去压迫未发达国家的人民。必须这样才能维持平衡。
也因此,人类利用各种壁垒防止脱离,比如专利和资金。不管哪个国家发展起来,同时利用了这些,最终都会去欺压别的国家/地区,就是为了维持国内当前制度下永不可能均衡的生产力。
所以我才要写我想写的书,一起进步或许不是任何想要自己权利稳固的人希望的,拥有更大资本的集团,在当前单一交换体制下可以获得更大收益的。
一直都是人们利用已有的权利欺压不具备这些权利的其他人。所谓新的聪明人会加入进去,成为互相牵制的欺压者阶层。不论什么中产阶级。只要这些资产的用途是投资,或者生产的优势,势必会给进入者制造障碍。
划分出交换物的不同作用,推行多种交换物实验应该存在。
背景
三个经济方向主导中国经济走在大路上:出口、投资和消费正在变化。(
参考)
认为“投资主导、政府主导、竞争性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北京做了调整,围绕在政府职能厘请、公平持续劳动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富裕和消费相互需求促进良性发展。
催肥内生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驱动创新、品牌建设
创造力是人类追随欲望的必然,而社会意识形态圈定其范围
中国式创新
北京认为,创新不但是中国企业从人力、资源和规模集约型模式转型技术、资本和品牌集约型模式转型的根基、也是政府组织形式改革、释放“闲不住的手”(参考)的途经。
因为,中国式创新议题已经烧到海内外,熊先生做了自己的调研,梳理自己的思考。
创新的意义,在中国继续是分工明确,还是有所变化。有待观察
消费有限概念,不存在在中国式创新中:创意思维在中国普及程度低于美国——即便美国过去几十年推动的艺术教育对创意并无促进。
这种情况下,低水平消费无法把资本转化的效益滞留在国内,也难以有效支撑国内创造性环境,降低创新的门槛。纠结收集的资料,不若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整理方式。
中国创新的正与反
企业变化
支持:世界关注的公司
熊先生的搜索列表是媒体评论挖掘的企业,
小米和阿里巴巴从2013年国际潜力公司成为2014年的明星,大量融入外国资本扩充。
Fast Company 2013年创新力公司榜单中论腾讯(排名16),“让中国人放声说话”。流动厕所提供商 Landwasher 蓝洁士,是50强内唯一中国公司。
华为,BBC介绍为“隐秘科技巨人”,提及 “创新力量论”
麦肯锡的报告中提到位于北京的BGI北京基因研究所,其研发能力已经占到了世界50%强,开始占据传统欧美日韩把持的领域。金融时报重点报道了BGI,把BGI看作是中国创新觉醒的典范。
福布斯评比创新的三个主要因素是:12个月的增长、5年的投资回报率、创新溢价(投资者为公司未来买单的程度)。
创新往往是系统性不局限于单一公司参与,需考虑上下产业链条
通过关键词 innovation china 能获取更多信息
反对:非典型
熊先生的论证和论据,这里也涵盖了部分认识
中国没有创新革命。缺乏环境,挑战过去的模式并承担风险,避开政府保护行业。增益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探索阶段不明确,中国能否创新不在于是哪一种,或许中国市场本身是一个异样的市场。
理想主义的颠覆创新 Radical Innovation 必须有环境反应速度以及风险承担能力支持,才能发生连锁反应;增益性改进型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是保底的选择,依托存在的颠覆性创新——通常源头是发达国家。
在新兴市场国家利用市场交换可直接获取使用的资本立刻撼动市场十分困难,主力创新模式是增益性。
政府表现
支持:政府大规模投入
研发投入增加幅度巨大,保持增速,2013年突破2200亿。
出口商品结构也变化:生产资料(成品和部件)的比重逐年增加。
中国企业方面研发费用增长率上升。
反对
“面子工程”;基础科学研究资源烧入不够。
当前大企业体制无法领导行业创新。
相对其他开支,企业研发投入比率3.2%低于全球水平6.9%;参考
政府的投入和产出比不好,效率低。
西方人创新的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理论,教育系统无此类独立学科。创新的本质并非挑战,而是获取,过程中必然牵扯之前的方式。缺乏市场主导并不是理由,缺乏风险承受力是。
颠覆性创新和增益性创新,其根据是能否顺畅的传播。
政府投入的效率较低,从来政府直接投资都是低效的
相对而言,中国的文化中能承担大风险的资本较少
比较符合世界工厂的特性,研发这种风险大的事情留给能有资源承担风险的发达国家
创新环境
支持
2007年后政府对教育领域投资势头增加。预计2015年投资将达到1.6万亿美元,占经济支出 8%。
华盛顿邮报的表示,中国的真正优势,是下一代 - 从高等学府毕业的未来企业家。
中国科学院2011年转化产生了2.7亿美元的利润。
反对
文化错位,创新的风险。
毕业人数质疑;毕业者的水平质疑。
博士生制度的问题。
专利和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提升
专利申请国。中兴ZTE连续成为世界第一专利申请国,
专利和保护制度失败
使用新型专利为主。占到了世界新专利申请的83%。技术水平和创造性作用较发明类专利低。
在美国和欧洲专利与商标局申请的成功者比例只有1.8%和1.2%。
创新文化
支持,出现了创新初步生态
大量孵化器已经出现,提供全方位支持,创业文化的流行。
还有内部创新的鼓励。
中国学习美国建立的创新实验室、创业文化在企业中盛行。
刺激早期创业公司。
还有内部创新。
反对:创新制度糟糕
创新核心是多样性,缺乏创新文化,教育制度对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同质化,认为努力更重要。
政治体系也是阻碍因素:监管难题去鼓励创新。
创新的有利局面不存在,生态系统未成熟。
熊先生自己的意见综述
颠覆性创新是一种结果,无法预料控制,只有概率去实现。
中国刻板印象的改变,都是一步一步来,体制不能立刻创新。
说道中国没有创新时,就是没有乔布斯、盖茨那样改变行业的创新——(有没有一厢情愿的将那些当作改变而不是改进),没有否认中国偷来欧美的先进设计(技术基本偷不到),在环境里改造成适用于自己的。
还有政治体制偏见:
大量欧美人认为民主制度使得美国人民收入在1950年到2012年提高了30倍,这样的方案应该推广,不是就不正确,会对世界产生威胁。
创新的目的,熊也有自己的认识,是提升社会财富积累效率兼职减少对环境和社会副作用保护长久繁荣。
大多数人不去学习制度后面的背景
欧美这样见讲,他们已经缺失的是低成本,在高成本的先决条件下,如何达到需要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