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

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

如今很流行“斜杠青年”这个词,最初起源于英文单词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选择多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人群。比如说张三,记者/摄影师/作家等等,“斜杠”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斜杠青年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它的衍生也是遵循的社会的规律。我们父辈时代,大多数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朝九晚五,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无聊的重复劳动,交换的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不存在大规模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不需大规模合作。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方式显然行不通,人们有着极大的自由选择与谁工作,参与什么项目,在哪里工作以及何时工作。你会听到周五家庭办公日等现象。企业的架构更趋向于扁平,以项目为主。上次与成甲老师的聊天过程中了解到,他所创业的景区设计咨询公司实行轮流做项目Leader的方式。既能打造个人,又能英雄联盟。把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把一个团队活成一个人。根据环境切换。

对于这样环境及社会分工,要求其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既要把握宽度,又要把握深度。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斜杠青年”的出现。出现并非偶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进步的体现。

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然而,关于这一群体,便有不同的声音发出,其中就有有了这样的声音,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专注一个领域,也能有所成就,最强的人,过度分心于太多事务。可能一无所称。

当然,所有鼓吹年轻人释放天性,毫无目的的追求个性,都是不负责任的吹捧忽悠。

真正的“斜杠青年”,并不是将自己的职业侧面简单罗列那么简单,而是真正拥有多种行业间平行切换并获得价值的能力。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需要做到以下。

首先,保证米粮才不会有生理焦虑,才有资格去衍生其他。

接着,在保证米粮的基础上先做好一个领域。只有把第一领域的事情做好做得出色,才有资本去开辟第二领域。才有精力去拓宽视野,学习知识,练习既能。比如我所了解的成甲老师,在本职事业已经相当成功,而学习看书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起初80%的时间投入在本职事业,20%的时间投入在兴趣爱好,但是随着兴趣爱好逐渐积累壮大并获得价值能力,于是调整了投入的时间。真正做到商而优则仕,唱而优则演。

再者,用现有资源突破行业壁垒。所有的知识都是体系化的,并且可以融会贯通的。一个领域的成功,可以总结出相当的经验。比如说成甲老师,本职开景区设计咨询公司,但是热爱看书,通过一年阅读200多本各种书籍,解决创业期间遇到的问题。人们就好奇了,你是如何把书读得这么快又精的?于是有了第二、第三领域的发展。通过总结这几年来读书的方法,创作《好好学习》等书籍,在得道等多个平台开通专栏,收获粉丝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合作伙伴,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最后,从自己兴趣和爱好出发。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每个领域的切入都应该是兴趣为导向,而不是金钱为导向。万事开头难,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坚持,很难达到目标。这让我想起自己当时开始跑马拉松时,先步行五公里,接着步行十公里。从步行转换成小步慢跑,小额目标开始,5公里,10公里,15公里,半程马拉松……有一次用力过猛,跑5公里后直接挑战16公里,膝盖瞬间承受不足,足足停跑两个越。记忆犹新。稳扎稳打才能屹立不倒,才能跑得更远。

所有复杂的事情,都是从简单开始。享有美誉“篮球天才”科比,每天早上4点,洛 杉矶仍然在黑暗中,已经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反复练习,精益求精,这个死磕的精神,应该就是他成功的道理吧。

放低欲望,改变认知,不行动,然并卵。你在休息,他在奋斗;你在玩耍,他在拼搏;你在原地,他在前进;久而久之,你只能遥望他的背影、仰望他的高度。他不仅拓展深度,还开发宽度,宽度深度齐头并进,如此你身边的前行者就成了你眼中的牛人。

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所认识的”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