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彭小六,国民基础课“洋葱阅读法”创始人,行动派在线教育产品官,作家,梦想早都会发起人。
30岁之前生活在三线城市默默无闻的青年,利用时间管理和知识储备,一年后揭竿而起成为斜杆青年,从业余收入为“0”到月收入过6位数的逆袭代表者。现在他带领数千人一起读书,帮助数十万青年一起成长,分享时间管理技巧,解析职场技能。
普通人的逆袭,对我们来说会更有吸引力,别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在大家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挑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点去展开,如果这本书也让你产生了好奇,也可以找来自己阅读。我最近也越来越抱着这样的态度,“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见得书中的所有观点都会适应每一个人,只要有一点收获,那么也就OK了。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两个人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但我都认为对。其实我自己是没有观点的,在自己没有这方面知识的时候,会迅速吸收,当遇到更升级的知识,然后不断替换。这个过程,自己的知识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当时想着,如果以后分享的话,我一定会借用很多素材的。因为可以不断补缺我知识上的漏洞,不如分享出来,这样自己会更多一层巩固。
首先问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时间能被管理吗?
其实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有些人做时间管理特别成功,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而且同样有一部分人非常成功,他们却认为并不需要进行时间管理。
先看一些关于“时间管理”的关键词,是不是很多词汇都会比较熟悉呢。无论是否需要时间管理,我们今天都来一起聊聊关于时间的话题。
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用这个时间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我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 为什么越有能力的人,越是选择忙。
2016年12月,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在年纪还小的时候,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虚度,无聊,发呆。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越来越大的时候,开始有了不安,看到那些90后,00后纷纷闪亮登场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也开始恨不得把自己的时间给揉成粉末地用。
现在回想起2年前的自己,感觉当时做的事情怎么那么少,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利用啊;回想1年前的自己,我会想如果当时再多做一些什么就好了;到了现在我会觉得我好像给自己安排的很满了;可我相信,也许再过个一年,我能更明显看到现在自己时间利用的不合理。
也爱用“你又不是我,你不能体会我的处境”来对进步进行拒绝,但不断发现,那些越有能力的人,越是选择忙?我也我无比困惑,大家时间都一样,她们怎么做到的呢?
1、时间颗粒度
有不少成功人士的努力程度是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甚至都不愿意想象的,从王健林的时间表里能看到一样东西叫做职业化。
外企高管,很多远达不到首富级别的同志们都是这样的,时间颗粒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
时间颗粒度: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根据行程表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紧,大约是15分钟,即便是跟海南省领导会见很重要,给15分钟。
还有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他的是5分钟为基本的时间颗粒度。一些短会,与人握手,按秒数安排。
在这个词里面,我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时间,越是牛的人,越是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时间越宝贵越珍惜,对他们时间进行付费是值得的。所以我现在也越来越不会对别人说,你要是没事的时候帮我做个什么事情,而是更尊重别人的时间。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越有能力的人,越是选择忙呢?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不是想停就可以停下来的。
拿学习来说,越是不断学习,发现学习的群体越优秀,很多都是小有成就的人,但会谦虚的说自己不懂得太多了,需要跟上步伐。
我以前喜欢说,当一个人已知区域越大,他的未知区域也就越大。因为他们是在不断扩展自己领域接触的学习区,就越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可以简单的这样子理解,我用我的时间和精力做了A事,那就没有办法去做B事,那B事产生的收益,就是我的机会成本。
小六在特别累的时候也想,我要去三亚度假一个月,但是却不能,因为他的机会成本变高了,但是一离开万一有什么合作的生意错过了,损失就大了。
早上想赖床,但是如果赖床一小时,本来可以写一篇文章或者读一本书,这些都有可能给他带来爆款的机会,这样想赖床的机会成本就会太高。因此绝对不会赖床。
在当妈妈之前,我都是特别喜欢在床上赖一会儿的,但是当成为妈妈后,觉得时间不够用,可是我又想做事,早上的时间就会被我给利用上。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人都有早起的习惯,当你5点多起床的时候,已经比7点多起床的人拥有了一个半小时的高效专注时间。
对我来说睡懒觉的机会成本开始变高了,所以我的时间开始变多了。
3、心流
有能力的人在忙碌的时候并不是瞎忙,而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更享受的专注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甚至不觉得累。
有能力的人越是选择忙,是因为成就越大,机会成本越高,越不容易放弃;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当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别人看着累而已。
二、如何开启高效的一天
如何开启一天高效率的状态?每天从头忙到尾就好像觉得什么都没有做,即便感觉自己忙死了,但是一点成就感没有,这是为什么?
1、吃掉那只青蛙
根据80/ 20法则,往往最重要的20%的工作,决定了你80%的工作成效。要学会看清楚哪些是对自己最重要的20%。
《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里面提到,如果每一天开始你能吃掉一只青蛙,这一天里面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的事情了。
“青蛙”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挑选最重要的三件事,然后专注的去完成它们。即便只做完了一个,后面的没有完成。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因为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已经完成了。
2、善用番茄钟
如果不会估算自己的时间,会发现一天下来安排了很多任务,但几乎总是做不完,原来以为一件事情可能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但结果却花了一个多小时,所以提高自己的效率,并不是说提高速度,而是让自己越来越精准判断一件事情,自己需要花费的时间。
可以借助一个工具:番茄钟。
用25分钟为一个单位。执行起来很方便,只要使用番茄钟APP来进行记录就可以了。
番茄中的核心功能是保持专注,通过保护自己整块时间,从而减少碎片时间的出现。
但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也会遇见被打断的情况:外部打断和内部打断。
外部打断来自身边的其他人或事。这个时候可以记录一下别人找你的事件,若不是特别紧急,可把手头完成后再去回复对方。
而内部打断则常常来自于脑海里的念头,突然想到要交话费,要订票,要回复信息,迅速把这些念头写在纸上,然后完成专注事件后,再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其他的事。
3、善用碎片时间
在我们生活当中是有很多琐碎的时间的,比如排队、等车、等人。而这部分时间我们大部分都是用拿着手机在度过的,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现在的音频节目特别多,可以找到跟自己时间相等长度的内容来听。
1分钟能做什么?
是不是可以做的事情还是挺多的呢?
4、学会用清单管理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蔡氏效应”: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完成,脑子里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而一旦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就会消失。
如果把自己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装在脑子里,这个时候声音会时刻提醒你和干扰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无异于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务列入清单,不要只靠大脑记忆。
笔记类的工具有:印象笔记、有道、为知等。
清单类:奇妙清单,Doit之类。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最终的结果是保证自己能够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要处理的事情,将大脑清空,这样大脑就只需要关注重要的几件事情就行,其它的就会变成一条条的记录存放在收件箱内。并在合适的时间去完成。
小结:今天带大家共读了第一部分,我挑了两个话题:
1、为什么越有能力的人,越是选择忙。
2、如何开启高效的一天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间使用心得,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更期待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心得。
我是爱阅读的棉棉,期待与你遇见。
(微信:9715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