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湛江市第一小学的陈同学一直站在炭画师李中华的摊档的旁边,盯着炭画师李中华的画板看。李师傅笑着对小妹妹说,“你可以把画带过来,我给你指导一下。”小妹妹没有回答。看着李师傅手上的画完成得差不多了,她转而看向挂在墙上的炭画作品还有报道。
炭画是什么
炭画,是一种运用炭粉或者炭精条进行绘画的民间手工艺。由于碳的结构非常稳定,是一种惰性气体,不容易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拥有可以长期保存而不褪色的特点。
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湛江市霞山区民治路有十二档炭画档,而今天,只剩下两档,一档是六十四岁的李中华师傅的,另一档是五十多岁的廖庆师傅的。“以前这条街有十几档画炭画的,可是后来很多人都转行了,因为画得不像,没有生意。画人像,最重要要画得像。”李中华师傅回忆道。
除了上了年纪的,知道炭画的已经很少了,了解炭画历史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冯兆平老师说,“我对炭画不了解,你去问问湛江师范学院的美术学院的副院长陈波吧。”
然而,身为湛江美协副主席的陈波老师认为炭画是不入流的,甚至谈不上艺术,只能说是一种谋生手段。“炭画就是在民间那些乡村一些小城市画那种遗像的民间手艺,一般用作纪念用途。现在科技发达,都不用这种手段来留念了,未来一定会衰落或者消亡的。而且一般专业院校都不会开设这个课程,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研究。”
在炭画师李中华眼里,炭画之所以兴盛于农村,是因为农村人喜欢炭画可以长期保存,能够把祖先的人物肖像一直流传给子孙后代。
而中国有线电视台的记者朱斌却恰恰持相反意见,“我们不要把炭画看做是画遗像的,一种晦气的东西,要把它当做艺术来看待。”朱斌曾经跟过炭画师李中华学炭画,现在从事媒体行业,主要是推广传统文化方向。根据朱斌记者的描述,在古代,炭画是用作纪念祖宗的,是儒释道文化的体现,在珠江三角洲尤其盛行。
夹缝生存的炭画
对于炭画,一方面,了解的人少;另一方面,史实资料更少。在湛江市博物馆、湛江市图书馆、湛江市书画院、赤坎的画廊都没有关于炭画的资料或作品。
然而,市场上依然存在着炭画的需求。炭画师李中华表示,“像那些水粉画、油画,很久都不会有人买一幅。可是画人像这种,就很多人来买。”根据李师傅所说,他平均每天都会有一笔生意,因为要赶工给顾客,所以全年无休,过年的时候也只能休息一天。
在李师傅完工后,有一名四十多岁中年男人开车前来拿画,问及如何得知炭画,他回答说:“我们都知道炭画啊,因为在路上看到过摆摊的。”这位姓黄的顾客并没有选择更为低价的照片打印出家人的照片,反而选择一千五百块一幅的炭画,这是因为他觉得炭画更加有纪念价值,“这是用来留念的。”
在炭画档附近的特惠日常用品店,一名九零后的女孩也在不久前拜托李师傅给去世的家人画一幅炭像,用于供奉在神主台上。
但是,在赤坎,走访了多家画廊,却都没有炭画的踪迹。根据多家画廊老板的描述,这种画都是要订制的。潮浪画廊的老板表示,“现在很少有人来找这种画了,一般都是画老人,老人家走之前没有拍照片,就只好来找人画。我见过的,民治路有一家,南华广场公交车站对面有一家。” 此外,在赤坎的国丽画廊,门口贴着一个专门画炭画的联系电话。
实际上,炭画师的收入不菲。从湛江来看,炭画师越来越少,这个行业表面上看是残喘苟延,无法继续。但是,如果说炭画行业面临消亡的局面,一幅炭画的价格却高达三位数,乃至四位数,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现在,在很多旅游景点都有专门给游客画素描人像的画家,但是一幅素描也就几十元。而一幅炭画的价格是一幅素描的好几倍。不过,一幅素描是需要十五分钟,一张炭画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才能完成。李师傅分享道,“在1978年的时候,一幅画像只能挣个几块,后来90年代的时候,一幅画能卖200元,而今天一张12寸的画像起码能卖500元。”不同尺寸的炭画收费不同。根据李师傅的描述,一幅12寸的画像500元,14寸的680元,16寸的700元,19寸的1000元,28寸的2000元。而隔壁的廖庆师傅价格大概是李师傅的二分之一。李师傅的徒弟朱斌收费与李师傅的价格大同小异。不同师傅的收费不同,这取决于炭画师技艺水平的高低。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以画炭画以生,“有很多人跑去外省画炭画了,例如四川,上海这些地方。大城市的发展机会会有一些。很多还是年轻人。”朱斌记者说。但是,转行的人也有很多。在七八十年代,李师傅收过很多徒弟,后来却纷纷转行,选择下海经商,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了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
有一位曾经在欧洲工作的大姐,她说她的父亲以及哥哥都会画炭画,“我的哥哥画得很好,我觉得可能比这两位师傅画得还好。”但是他们都没有选择以画炭画为生,“你看这两位师傅坐在这里一天,可能才画了一幅,才赚了几百块。画炭画挣不了什么钱。”正如李师傅所说,“给人画炭画只能满足温饱问题,却挣不了什么大钱。”每个人对金钱的概念和价值观不一样。于是对于炭画师,他们作出了不同的职业选择。
炭画有没有价值
大众对于炭画的普遍看法就是:用作画遗像。在炭画档隔壁的特惠日用品店的九零女孩尴尬地说,“我们这里的风俗,炭画就是专门给死人画的。然后供奉在神主台上的。所以不能随便问别人‘你有没有画过炭画’这种话,这是很不礼貌的。”
在炭画档对面的银辉床上用品店的老板在这里开了二十多年的店,却从来没有找过炭画师画炭画,“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我们就是不画这种画的。”
普通老百姓和陈波主席对待炭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给它贴上了“晦气”、“专门画遗像”的标签。但是一位来自欧洲的外国友人却对这种画感到好奇,驻足在两间炭画档观望师傅画画,并评价:“他画得很漂亮。在欧洲,只有素描,但是却没有这种画。”
在海口,有一个炭画世家,三代都从事炭画行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不少游客会来画炭画。与湛江的炭画不同,海口这家炭画店的风格更活泼,加入了彩色元素或者把人画得更灵动一些。而湛江的人物炭画,都走慈祥或肃穆的路线。其实炭画,不仅仅可以画人物肖像,也可以画山水。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晓阳融汇中西,画出了炭画山水画。
相比于湛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波表示炭画必定会衰落、消亡,中国有线电视台记者、炭画师李中华徒弟朱斌反而认为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让它走向衰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意味着衰亡。”在朱斌眼中,炭画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永不消失,“这是目前科技水平都没有办法达到的。就像你打印出的字,经过太阳暴晒或者水洗,都会褪色,但是炭画不会。”然而,现在炭画处于夹缝生存的尴尬状态,民众觉得晦气,专家觉得没价值,政府不重视。朱记者分析,“炭画不入流的最大原因还是经济水平没跟上。只有经济繁荣了,文化才会兴盛。因为这样,老百姓才有多余的钱去满足文化需求。”老百姓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一幅几百块,乃至上千的纪念像,所以只好用廉价的高科技产品:相片代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间工艺只适合放进博物馆展览。面对这种情况,朱斌认为,“我们的确不能阻碍时代的发展,但是这些工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价值。”手工蒲织技术、手工馒头、手打竹升面、手工水烟枪等民间工艺,往往随着机器生产而走向没落。但是,正因为如此,这些技术和成品也就更加值钱。一般来说,手工制品会卖得比机器成品要贵。虽然价格更高,但是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消费者却对手工制品如视珍宝。这是由于:一方面,手工制品,质量更精良;另一方面,手工制品,更有味道,也就是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炭画该走向何方
为了保护炭画,朱斌曾经打算出书宣传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政府却要他们缴纳高昂的费用,朱记者无奈地表示,“往往很多民间技艺都是这样失传的。”根据了解,每一年中央都会向地方拨一定的文化经费,但是这个经费往往被用到了其他方面。
炭画只是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朱记者认为,炭画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炭画,一定程度上也在弘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意味着消亡。”正因为怀着这样的信念,朱斌放弃以炭画为生,“我要趁年轻,还有体力,多跑跑,因为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去关注。而画家是永远不会退休的,多少岁都可以画。”于是他不仅推广炭画,而且利用媒体的力量时时刻刻向大众传达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
正如陈波主席、画廊老板娘、炭画师李中华所说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炭画会被相片所取代,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是还有很多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甚至从外地赶来,定做一幅炭画,用以纪念先人。正如朱斌记者所说,纪念先人其实是一种孝道的弘扬,并不是一件晦气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碳的结构非常稳定,是一种惰性气体,可以长期保存而不褪色,这也是它最大的艺术价值。
“我很喜欢画画。知道这些炭画是因为看到摊档附近挂着的报道。”这个还戴着红领巾的陈妹妹说完,又继续盯着李师傅的画板看,一动不动。
湛江炭画行业只是全国的冰山一角,但同时也是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