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陈浩杰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
仅用12天,就生产出7200吨聚丙烯高熔脂无纺布专用料,按照1吨高熔脂纤维料可生产约20万只防护口罩测算,这家企业一天产的原料,可供生产口罩上亿只。
作为国内医卫用品原料主力生产企业之一,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中国石化青岛炼化有限公司,接到紧急转产无纺布专用料的指令后,全力增产医卫用品原料,助力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
青岛炼化公司的行动是这座城市抗疫的缩影。
有着“工匠之城”之称的青岛,是山东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的城市,截至2月16日,青岛市累计确诊病例57例。
疫情突袭,大量企业的线下业务停滞下来,但在青岛,线下业务线上跑了起来,确保经济发展“不掉线”。
不等不靠,早谋划,早下手,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青岛市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减少疫情的中期冲击,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衔接工作。
青岛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10日是青岛市全面复工复产首日,当天复工率即达86.4%。此后,全市复工率不断攀升,复产保障有序,至2月17日,复工率已逾90%。
从“一罩难求”到“口罩自由”
从2月9日开始,青岛“民用口罩预约系统”正式运营,全市50家门店持续每日投放口罩,每只2元,市民自愿购买。当日网上预约,次日门店自取。
通过这种方式,在青岛一家科技咨询公司工作的宋晓楠买到了5只口罩。7天之后,他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再次购买5只口罩。
“很多外地同事都买不到口罩,口罩不够用,上班出门都受影响,像我这种口罩自由的,感觉很幸运。”宋晓楠说。
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青岛制造的力量。
与很多城市类似,疫情最初袭来时,青岛也曾“一罩难求”,为尽最大努力解决市民的口罩需求,从1月底开始,青岛市就积极组织本地口罩企业加班加点扩大生产,并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紧急“转产”口罩,加大全市口罩供应量。
即发集团就是其中一家。在这家企业的服装生产车间,200余名工人过完年就紧急复工返岗,加班加点赶制口罩。
即发集团负责人介绍说,接到口罩生产任务后,原本用来加工服装的传统生产线,被企业改造重组为口罩生产线。目前,即发集团已有8条民用口罩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行,每天可生产2万只口罩。
恒尼智造公司则是抗击疫情的“老兵”。2003年“非典”期间,恒尼智造就承担过政府指定口罩应急生产任务。此次疫情发生后,这家公司主动请缨,得到恢复生产通知后,通过紧急召回和其他厂区协调的方式,召集了近70名员工紧急投入生产和备货。24小时不间断生产,可日产口罩2万余只。
作为纺织大市,青岛纺织企业众多,从服装转产口罩的还有雪达、颐和等一批实力纺织企业。
据当地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生产医用和民用口罩的企业达十余家,每天的产能超百万只。口罩的敞开供应,对当地复工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变“面对面”为“屏对屏”
2月7日,青岛当地一个30亿元的合作项目在线上完成远程视频签约。
在这个特殊时期,签约三方——青岛市工信局、崂山区政府与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共同见证了这场特殊的签约仪式。
在这个项目中,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拟投资30亿元,在崂山区建设东华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东华信息创新生态基地、东华云都及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医院、孵化基地及东华软件培训基地等板块。
为让这个合作项目尽快落地,青岛市工信局联合有关单位展开技术攻关,用两天时间专门创意开发了一个视频签约系统,在5G网络和远程视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同一文本网上同时签字,保证了签约各环节真实有效,合同具备法律效力。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青岛能想出来这么巧妙的办法进行签约,这种一心为产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的良好作风,让我特别感动。看来只要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东华软件股份公司董事长薛向东感慨道。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青岛坚定不移推动开放发展,全面加强线上招商,采用电话、微信、会议软件等方式,变“面对面”交流为“屏对屏”沟通,网聚八方客商。
2月6日召开的工作例会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王清宪表示,抗击疫情要有物质保障,要正确处理好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生产、“双招双引”等工作统一起来,始终做到防疫情不松懈、抓发展不动摇。
青岛市商务局通过网站发布题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一封信,向全球发出青岛在线招商的诚挚邀请。
此外,青岛还开通了英、日、韩、德等语言的24小时招商服务、企业服务热线,为全球各地企业提供有关投资政策、投资环境、投资程序等咨询服务。
努力终有回报。最近几天,平度市总投资267.2亿元的31个产业项目、崂山区总投资120亿元的7个重点招商项目、西海岸新区总投资105亿元的12个科技项目,等等,均在线集中签约,通过网线落地。
花了多少真金白银
2月6日,企业还没有复工,在青岛创业的崔健就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所在园区为他的公司减免了部分物业费和租金。
让崔健意外的还不止这些,了解到他的企业恢复生产资金受困后,当地金融机构主动联系他,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企业贷款服务。
疫情突袭,不少中小企业陷入生死一线。“送上门”的钱,让正为企业生存发愁的崔健,多了一份安慰和信心。
更早之前的2月1日,崔健曾收到一份调查问卷,详细询问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困难和服务需求等。
崔健当时就预感,青岛肯定会援手施救,但他没有想到,援手竟来得那么快。
2月3日深夜,青岛市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宣布出台18条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度过疫情难关,涉及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完善政策执行等四个方面。
这是一份诚意满满的政策礼包。经初步测算,仅实施稳岗返还、房租减免、职业介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就可为青岛的中小企业减负3亿元以上。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介绍说,政策出台不仅要快,还要力求务实。崔健和众多中小企业主参与的一手调查问卷,打下了精准施策的基础。
企业紧急时刻,青岛各部门各单位也迅速响应起来,通过政策接力,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和信心,不让疫情“隔离”企业的发展: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合多家银行,率先筹集30亿元资金,作为防疫物资生产专项应急贷款(10亿)和中小企业转贷款(20亿)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通企业复工复产应急诉求网上受理窗口,建立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台账,每天汇总更新,“一企一策”研究解决实际困难;
市国资委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市属企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稳定运行“两手抓、两不误、两确保”,对企业亟待解决的融资、外贸、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协调政策支持;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保监局、青岛证监局联合开展了金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春风行动”,开通快捷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根据企业需求,全面做好对接服务。
数据显示,有30家金融机构公布了专门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春风热线”;16家金融机构推出各具特色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措施;24家主要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累计放款176亿元,资金惠及1506户企业。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程瑛
责任编辑:王婷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