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钟灵杳杳 来源 | 谧阅公众号
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大清朝康乾盛世下,袁枚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1
袁枚,何许人也?大年初一,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诗《苔》突然火了,那正是清代才子袁枚鲜为人知的一首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这个人,才华极高,从小就是一个学霸。
7岁入私塾,嗜书如命。9岁时随大人们游览杭州吴山,众人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他却能随口吟出:“眼前两三级,足下万千家。”12岁中了秀才,24岁中了进士,在中央办公厅上班。
看清了官场污浊,他不愿继续苟且余生,于是果断辞官。
那一年,他33岁。
辞职待业过的人大都能明白,那一种不踏实的惶恐,袁枚亦如是。
辞职后,他手里就剩3600两银子。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又不再有朝廷俸禄的支撑,这点银子能潇洒到什么时候呢?
丰子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作为最会做生意的文坛领袖,袁枚当然要好好用心经营自己手里的资源——随园。
随园,也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原属曹家,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隋赫德又被抄家,园子被袁枚买下,取名随园。
“随园一片荒地,我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图书则青田黄冻,名手雕镌;端砚则蕉叶青花,兼多古款,为大江南北富贵人家所未有也。”
两年里,袁大诗人花了巨额修缮随园,将其整成5A景区,你问有多美?且看: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么一来二去,袁枚的积蓄所剩无几。
钱快花光了,怎么办?老袁不得不去陕西再当一段时间的县官,赚点资本回来继续经营随园。
2
袁枚归隐随园之后,第一步就是拆掉围墙。
对外开放、不收门票、江南三大名园之一的随园,从此名声大噪。前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老袁心宽得很:“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初步吸粉工作准备好之后,老袁又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我这园子可是有来头的:
“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这下随园彻底火了,据《随园琐记》记载,各级官员不管是出差还是路过,必来游玩,地方官们也都会在随园设宴款待。
有游玩,必定少不了吃喝,更何况碰上袁枚这么个吃货。
因此,第二步便是在园内开办私家厨房。景致迷人的亭台水榭,令人垂涎三尺的菜肴,再加上老袁精心安排的歌女舞蹈,随园很快就被慕名而来的人挤爆了。
吃货分两种,一种是爱吃懂吃很能吃,另外一种是不仅自己爱吃懂吃,还要写下来教别人怎么吃,老袁就是后者,吃完以后还要做个总结,写个心得体会。
豆腐做得好,远胜于燕窝,海菜若是烧的不好,不如竹笋。从春天吃到冬天,从沿海吃到塞外。从戒单到须知单,从海鲜单到茶酒单,道道不含糊。
于是,一本《随园食单》就此诞生了。
你们都说我大随园里的菜很好吃对吧,呐,如何做菜如何品菜我都一一记录下来了,有名的江浙菜我就总结了326道,喜欢的人买一本回家照着做饭啊。
至此,袁枚开始随园经营的第三步:出书。
在自家随园的南轩开起出版社,自己刻板印刷。不仅卖自己的书,也卖别人的书,一时间销量火爆,老袁靠着出版日进斗金,赚得盆满钵满。
作为一代文坛大神,老袁没事就参加各种作家论坛啊、笔会沙龙啊,广交四海文友,个人知名度不断攀升。
于是,第四步:接起了各种文案策划的私活:没事帮人写个传记啊、墓志铭啊,只要给足银子,什么都写。来者不拒,服务周到,业界口碑极好。
有一天,袁枚捋须思忖:随园300亩地,妥妥的一个小江山,不租出去好像有点浪费?
所以,老袁又打起了当包租公的小算盘:第五步,出租房屋。将随园田地、山林、池塘租给13户人家,供其种植粮食、蔬菜、瓜果、树木,坐收地租。
自从袁枚在旅游界、美食界、文学界、房地产界声名鹊起,粉丝量随之越来越多。袁枚思前想后:是时候开班授课了。
于是,第六步,老袁当起了教师,广收门徒,学费收入也非常可观。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被他收入随园门墙的女弟子则多达五六十人。
3
与其说袁枚是一个很懂得赚钱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这两样,袁枚都做到了。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遍名山大川:
67岁,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68岁,游历了黄山;
69岁,从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玩到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广西桂林,经永州返回,顺道游了衡山;
71岁,去了武夷山;73岁,游历江苏沭阳,77岁两度游玩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
80岁,出游吴越;81岁,出游吴江……
在此期间,袁大才子更是尝遍南北名茶,是一个响当当的茶叶专家。
袁枚向来不喜欢武夷茶,觉得太浓太苦喝起来就跟喝药一样。直至有一天游武夷山,到了曼亭峰天游寺,僧道争以茶献,改变了他对武夷茶的印象。
《随园食单》中,他是这样描述的: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斛无一两,上口不妨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从泡茶所用的茶杯、茶壶到饮茶的步骤,从饮茶时的口感到与其他名茶的对比,都一一作了详细的描写。
此外,袁枚认为,要泡好茶需得有好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烹煮茶叶有独到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收藏茶叶也是一门学问:“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
对于一个不懂茶的人而言,茶不过只是一杯穿肠而过的水罢了。
可袁枚不同,他懂茶,更懂生活、懂自己。
一杯茶里,是他的不将就,是一切汲汲营营中逆流而上的自我追求。
袁枚活了82年,这一生的不羁放纵自然招惹一些骂名,郑板桥就曾经斥其“斯文走狗”。可我们的大才子袁枚就是死前也要怼回去: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每每读到此处,总觉得袁枚这个人甚是可爱:我一世吃穿全靠自己的努力,又没有吃你们家的大米,你们瞎嚷嚷什么。
曾经以为袁枚太过傲娇,可细想想,人家有他傲娇的资本:我袁枚一生不愿苟且,也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拥有诗和远方。
人贵自知,袁枚最大的智慧就是: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做的又是什么。
董卿说:“成功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村上春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成功固然无法复制,但袁枚的斜杠人生告诉我们,在你能够安身立命的同时,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做什么。人的一生可以与自己喜欢的事情共存,就是成功。
愿你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从容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