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书的人都不会过的太差――《深度工作》

    2018年真是特别的一年,遇到了很多贵人和导师,我想我此生的运气都不过如此了。因为创业机会,我结识了很多我的合作伙伴、我的投资人、我的客户……如果说人生圈子很重要的话,那我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吧…想写关于读书分享的文章很久了,却怕因为储备不足而践踏了读书二字,那为什么现在想分享关于读书的事呢?我们公司投资人兼咨询师赵老师研究生毕业,且国企操盘多年又独立创业多年,依然学无止境,因此才知何为无知,学而有知。

  今天介绍和分享一本以工作为中心的书:

《深度工作》

听了这本书才会知道,如果我们长期沉迷在手机的打扰中,时不时的点开微信,长此以往会形成心智残疾,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这里面有几个案例,大家可以去翻阅一下,首先讲述了两个概念:深度工作与肤浅工作,比如:荣格的阁楼,乔布斯的禅室

  作者说:未来有3种人越来越贵,一种是能够操作机器的高科技技术人员,第二种是行业中的超级明星,第三种就是资本家。

怎么成为这三种人呢?

1.迅速掌握一门复杂的技术,比如学一门别人学不会的语言。

2.工作质量和速度达到精英的层次。

但是无论哪种都需要深度工作的帮助,那深度工作的难点在于哪:

1.分心的事太多(总有琐事去干扰和打断你)

2.陷入时间的黑洞,(比如明明想休息10分钟,最后却刷到手机没电)

3.大脑容易处理最简单的事(总喜欢挑简单的做,把最难的永远拖到最后)

4.忙碌代表生产力(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会读书的人都不会过的太差――《深度工作》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肤浅工作,我也在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工作深度,给自己合理规划。那如何来进入深度工作,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模式,这里作者分享了4种:

1.禁欲模式:屏蔽各种联系方式,高度深入

2.双峰模式:可以留出一部分交际与休闲时间,然后定期闭关给自己留出深度思考时间

3,节奏模式:把深度工作转化成习惯,给自己制定计划,没完成一项消除一项。

4,记者模式: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自由转换。一般我们会选用第二种或第三种,然后习惯化,过了第一个21天的习惯周期后就会容易的多。

    其实,一个人真正能够深度工作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日常的休息和安逸时光可以恢复大脑的思考力与创造力,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以下几件事:

1.跟踪计划:一定要给自己做工作计划,复盘每天的工作是否是深度的还是肤浅的。

2.拥抱无聊:必须学会和自己独处,如果你等车、排队那五分钟还需要通过手机网络游戏去消遣,那说明你很害怕孤独,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那当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无能为力了。

3.远离社交媒体:可以试着删除一些应用,减少对这些东西的依赖。

4.摒弃肤浅:我们需要将大量的肤浅工作外包出去,比如订个票,看会议室啊。

    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之外,如何利用剩下的16个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外,作者强调我们不应该将剩下的时间当做工作以外的馈赠,而且一天中的另一天,大脑和四肢的运作机制是不一样的,四肢工作一天会很累需要休息,而大脑不是,人为什么失眠,就是因为即使身体很困,但是大脑依然没有停止工作,所以经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八小时之外的时间。看来这点和作者不谋而合了,一周三本书是我目前不变的节奏,并且已经形成习惯。

  最后作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说:深度的生活并非你必须要这么做,而是如果你想拥有更富效率和更有意义的人生,你就得跨过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

最后呢来谈谈为什么说“会”读书的人不会过的太差,这个时代已经不缺乏教育的窗口,大部分人都认为我们应该读书,但是很多人是盲目而跟风的将读书成为了一种负资产,这就是不会读,我曾经也如此。比如很多人读完书就发圈,他读书的次数就是他发圈的次数;也有人为了读而读,然后真的去一字不落读下来了,却什么也没记住,学以不致用就是浪费时间。

我很喜欢的一位讲书人樊登老师说:“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生活依然没有变好?”樊登老师笑了说:“那你是怪道理咯,请问你用了吗?”,所以很多人读书前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我的读书逻辑是:明确我想解决的问题,并希望从书中找到问题答案―得到答案并去实行―实行后反馈―反馈后分享。

  所以每看完一本书每听完一次课就去实践,哪怕是错了,也没有多大损失,人生是非对称性曲线,试错的成本很低,但是对了回报就非常高,所以世界才有这么多富豪,否则农民才应该是最富有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分享也是一种幸福,希望18年有更好的突破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读书的人都不会过的太差――《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