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啊,无论你想成为什么人,他只想成为有妈妈的孩子

最近看到好多朋友转发这篇文章《董卿首谈儿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

http://mp.weixin.qq.com/s/Gx9zZ2ubaeVmlmi3EUMZkw褒扬作为妈妈的董卿,我却有些不同的感想。本来不爱掰扯事,况且是人家自己的事,怎奈一个正能量形象的公众人物影响太大,大到很多家长可能不假思索地赞赏、效仿。我心疼孩子,不希望再多一个留守儿童,无论他在农村陋室还是在纽约豪门。

为了工作很久见不到孩子,两难之间,朋友告诉她:“很简单!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看来孩子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母亲。尽管母亲具有唯一性,而榜样却有千千万。

于是,一个最需要安全感的婴儿的温暖怀抱,变成了一个在电视里光鲜亮丽触不可及的明星,一个为了创造自我价值忍痛割爱的才女,一个未来更有资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事业成功的前辈,一个孩子不成功也与优质基因无关的智者……孩子两岁,而这两年正是诗词大会、朗读者筹备、诞生、大火的时间,时间的打磨,全身心的投入,创造了事业的新辉煌,她的睿智知性被全民称颂,真的成了一个普世的榜样,但是,这两年她不是妈妈。

“她初为人母,所有时间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与平庸,孩子的完全依赖,让她有千头万绪的忙乱,她不想当全职妈妈……”没错,刚晋升的伟大母亲都是这样想的,都想逃。可是在这世界上,无论什么身份地位性格风格,只要你还想承担起责任,妈妈的当法都无法更“优雅高端”:要时刻陪伴,钻研屎尿屁,为了母乳喂养而焦虑,在第一次发烧的孩子床前吓得要死,重复无数次地教说话,被气得发飚,在孩子打翻了饭碗时自己饿着肚子再给他做一份,吃不好睡不足甚至没时间上厕所,白天累成狗晚上还要起来做手工刷鞋看书看公号学习养育知识……这不是人能遭的罪,却是妈妈必须的担当,也正是经历过这些你才能真正成为妈妈,成为与孩子血肉相连、最爱也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妈妈。

既然没时间养,为什么要生呢?年届不惑,满腹经纶,又不是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应该比谁都明白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责任,难道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圆满”,却不怕孩子的人生“残缺”?看来做才女和做妈妈的考场还真是不一样

当然,并非当妈妈必须全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必须长期离开孩子,除了那些真正为生计所迫的人。而事实恰恰相反,实现了时间和财务自由的明星和成功人士最少亲自养育孩子,他们“无奈”地为孩子挣着“奶粉钱”,名正言顺地缺席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说要保障孩子的幸福,却并不真的在意孩子的感受,也不肯动一点脑筋想想人的幸福是萌芽于幼年和父母至亲的点滴日常温柔时刻,错失再难寻回。

如今,一个人有钱成功确实能替代和掩盖很多他自身的不足,但却替代和掩盖不了他的下一代身上的问题,所以我们能看到各种二代因为缺少父母陪伴教养,从可怜的孩子变成熊孩子的悲剧不断上演。为什么他们自己已经“做了那样的人”,而子女却没有“成为那样的人”,反而成了反面典型呢?当他们面对被毁掉的孩子时,是否感觉自己所谓的成功毫无意义,是否希望时间倒流重新来过。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而现在“深远”基本被定义为“未来物质保障及相关利益”,功利现实到连孩子本人的前半场都可以牺牲。没人在意孩子的“心”何处安放。父母“忙”到“心亡”,除了课业成绩,看不到孩子落寞的眼神,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呼号,孩子无助地被至亲伤害,得“空心”病的特别多,因为对人生的意义缺乏感受和理解而做错事傻事的特别多。

  所以,必须要跟孩子断舍离吗?都说父母养育孩子必然是逐渐分离退出的过程,但却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把分离的苦果丢给小小的他。兼顾也不行吗?做些策划、撰稿等弹性大的工作,让孩子零距离看到你的努力不更好吗,再忙都没关系,只要让孩子在你身边。孩子像颗小苗,虽是要自己成长,但需要用心关照,给予身心营养,及时发现问题和需求,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做这项工作,没人比父母更应该更适合。想想孟母断杼、择邻,如果当初不是孟母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苗头而选择搬家,孟子的奶奶老舅邻居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和决定吗?如果孟子迷上了杀猪拜师于屠夫,真不知孔孟之道会不会变成杀猪36式。

   而如今你只想“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但孩子是否每天都变得更好呢?你“希望孩子真正懂得的时候,对我有爱、有尊敬”,那他是否会懂得,小时候妈妈不陪他,是没时间吗?这世界上没有没时间的人,只有不重要的事――比如他自己。她把时间给了她认为最重要的事,而这种选择就是她的价值观:做人要有看得见摸得到的成功,要被人认可,要受人尊敬,总体来说要有纲性指标。至于爱你,用同样的方式好吗?成功到上电视,一年看你几次。至于尊敬,要有多尊敬呢?一个孩子对妈妈的尊敬不够吗?一定是要朝圣般吗?

   说实话,我也很钦佩董卿的才干和努力,但总有一种感觉:她的完美和理性如盔甲般无懈可击,也如盔甲般缺少温度温情。这是一个严重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一个从小缺少亲密关系滋养的人,据说父亲为了让她成才从不赞美她,因此她特别要强,不断需要来自外部的肯定。这成就了她,但内部总归要“代偿”,她的人生永远无法摆脱早年经历带来的影响,她的每个选择都深深潜藏着对幼时缺憾的渴望——真希望这种“遗传”不要发生,莫要让孩子等到你功成身退时,他已荒芜了心田,那么无论他将来拥有多少头衔、符号和财富,都很难完全逆转童年留给他一生的底色和基调。

   父母到底要做个怎样的榜样?其实,父母的日常就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他们与孩子共同经历和成长,用时间浸润、具象示范自己的三观六品,使孩子得以构建出自己的人格性格等这些人生最基础但也最重要的东西,如果父母还能够通过学习思考,善于从旁默默观察、发现、引导,用心而无痕地努力,那孩子就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的确,教育的目标应该“以终为始”,先想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再考虑怎么做父母,而不仅是怎么做“自己”。不知道指导董卿的那位朋友,说很简单的这位是何方高人,自己有没有孩子,他的孩子幸福与否?他是凭什么敢这么说的?那些真正的智者和大家都表达过类似意思:教育是亘古难题。因为育人,面对的是人、人性、人生、生命,这些最大最灵动的命题,任何一个新电视节目诞生需要经历的困难都无法相提并论,就如同一幅画不能和美术史相比,一个节日不能和岁月相比,一颗星辰不能和宇宙相比,我的所有比喻都不能和真正养育一个孩子相比。

   父母难做,就像拍电影,大人不完美,孩子是变量,必然会有遗憾,这可以谅解。但不能谅解的是:不学习,不思辩,不负责,想当然,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误导他人。

   我无意八卦谁评判谁,自己也只是个在路上的普通妈妈,非要码这么多字,就是心疼孩子。再有就是:不爱带孩子就说不爱带,谁都知道这活闹心,真是不必如此矫情,哈哈。

还剩最后两句:

1、可以不赞同,可以拍砖,但别告诉我你家隔壁老王两口子天天打麻将、不着家,孩子照样考上了清华;单位同事的媳妇辞职专门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结果熊孩子偷家里的钱去网吧。我直接给您跪了,大哥咱说的真不是一回事,英雄饶命

2、希望作为父母的你,无论面对什么大人物的言之凿凿,都不要忘记思考,真理不是LV,都搁他们家柜子里

祝福每一个孩子都有爸有妈

【小科普:婴幼儿情感环境的作用】

在波兰做过一个残忍的实验:一组婴儿从出生起就被与父母隔离,只由护士照管,护士负责正常喂养,却不准与婴儿有任何交流。在几个月至几年的时间里,这些婴儿们相继或死去或残疾,无一例外。活下来的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使其与正常孩子一样,创伤终生不愈。

你可能感兴趣的:(董卿啊,无论你想成为什么人,他只想成为有妈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