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突破思维的限制

2017年2月20日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在得到APP里开了一个付费专栏,主讲经济学课程。薛教授的开栏第一课是《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本课中讲到以下几个目录: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战俘营里的货币、战俘营里的通胀和通缩、战俘营里的跨境贸易、战俘营里的户籍制度、战俘营里的户籍制度、战俘营里的舆论压力、战俘营里的仇富情绪。得出以下几个经济学观点: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于是整个战俘营里面的经济现象跟战俘营外面发生的现象就是一致的。并留了一个课后思考:请你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读完文字我也开始课后思考,按照薛教授在此课中的观点逻辑去思考经济规律是否存在不起作用的例子。我首先分析交易存在的必要条件应该有多样化需求、人类协作、共同的价值认知三个交易存在的条件。然后去掉期中任何一个条件寻找例子,想到了《鲁滨孙漂流记》的那个孤岛,想到了军队里短期的全供给的封闭训练营,想到了在没形成共同价值认同之前的原始部落,还想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再细想想好像这几个情况依旧是存在经济规律的。只是内心里还不够确定,依旧希望找到颠覆文中观点的黑天鹅事件,只是苦于认识受限没有找到。

接下来我阅读了得到里熊太行和古典两位老师的专栏文章。熊太行老师指出人们的认识习惯性的给自己加上思维的框,加上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面提醒,突破思维的限制这个方法在我今天的脑海里经常性的浮现出来。等我今天再去阅读薛教师的文章,思考那个问题时我发现我早上的思考明显是受到了老师文章的误导,掉进经济学就是交易领域文章的思维陷阱了。

按元认知能力溯源办法,要找经济规律不起作用的例子,首先要从经济规律的定义入手,只有明白了经济规律才能去思考其他环节。要了解经济规律则要先了解什么叫经济。而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也就是人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再生产环节所有动态现象的总称。所以经济学也应该是广泛的存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只要有人类生产经济就存在,而生产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得出结论只要有生产就有经济学,那么经济学规律就必定存在。按这个逻辑去理解,那么薛老师的课后思考的答案就很明确了,只要有人经济规律就起作用。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呢?经济学是人类研究经济现象规律,即价值的创作、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按照这个定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领域的规律都是经济学规律。那么有关四个领域的所有学科知识都是经济学。

当我思考到这个层面的时候,我意识到我们思考问题寻找真相一定要回到思维开始的地方,而所有知识的思维开始就是定义。只有真正读懂一个定义,才能对基于这个认知源衍生出来的其他认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找到那个造成我们错误认知的关键节点,排除日常生活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认知对我们思维的错误影响。才能去修正自己的错误认知,这也就应该是元认知能力(源认知能力)这个名词的由来把。因为一个人类认知是否正确无法用其他认知来判断,也就是主观不能用来评价主观。所有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个XXX说,这种基于某一已有认知去验证其他认知的思维逻辑都是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

基于以上分析,从经济学入手学会去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吧,也正如薛教授一直强调的,“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突破思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