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重雾霾+沙尘暴。
天黄黄的,乌蒙蒙,土味,不敢大口呼气,举目皆是“口罩人”。
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姑娘,瘦瘦小小的个头,巴掌大的脸上戴着一个很像是防毒面具的巨无霸雾霾口罩,眼神空空。
我还在地铁站里看到一个小伙子,戴的妥妥的防毒面具,匆忙奔走。
每一次雾霾天,都总有这么触目惊心的景象在提醒你,空气似乎会杀人。
路上看到一个人很像是某某某,但是口罩遮住了脸,怕认错人,索性来个擦肩而过。但走近些的时候,也能感受到TA探寻的目光,原来还真是熟人。
这种天气,大家都宁愿缩在家,好像就把雾霾拒之门外了一样,掩耳盗铃做派,其实雾霾它无孔不入。
人在异化,我们成为了“口罩人”和“躲霾宅人”,已然离海德格尔的“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相差甚远。
社会也在异化,毕竟“环境”生病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或有形或无形,无声吞噬,因为恶的能量总是变本加厉,总是繁殖惊人,总是摧毁颠覆。
“环境”生病,就如同人之重病,那一定是人之前行为种的恶因,最后投射到了身体。但问题一定不是出在环境自身,就好像开不开锁的问题不是锁本身坏了,而是我们的钥匙拿错了。
那钥匙在什么地方?
先说一个现象,每逢国家开大会,北京就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这背后难道有魔术师或者巫师的神助攻?既然不是,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提前关停工厂,各种限排,为“北京蓝”保驾护航。
那为什么不一直关?你四不四傻!毕竟那么多人要发展、要吃饭、要就业。
那难道就解决不了了吗?当然不是,一切的问题其实还是人的问题。
柴静的《穹顶之下》,揭示雾霾的真相其实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还有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繁荣”的背后是如此的丑陋不堪。
反观一下,就会发现中国这些年裂变式的发展很像是这些年国人的人生写照,年轻的时候用生命换钱,老了用钱换生命。
钥匙找到,但是我们似乎更加无可奈何。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因为“中国国情”。谁都能冠冕堂皇的说出很多建议,要调整产业结构,要提高技术巴拉巴拉。很显然,在这些方面,我们人微言轻,爱莫能助。
但是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吗?我们对待雾霾的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真的对吗?
一时间,想起我很喜欢的杨老师在课上讲的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柳絮纷飞,那叫一个乱絮渐欲“迷人眼”啊,很多人在朋友圈吐槽这飘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可是她的女儿却问她:为什么我们只能接受事物有利于我们人类的一面,而一旦打搅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与之不共戴天?
我们不太能接受事物的不好,因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千古思想似乎写进了我们国人的血液记忆。我们埋怨、憎恶、厌烦,一到雾霾天,比来了姨妈还要心情烦躁抑郁,又躲又逃。
多少人打着雾霾的旗号杀回了家乡,美名曰:“珍惜生命。”须不知,北京也把你抛弃。
而只愿享受着北京资讯信息的便捷、现代化的青春活力和国际化的时尚前卫,不愿面对雾霭沉沉,“爱北京”着实成了伪命题。爱,就要既爱她年轻美貌,也爱她苍老时备受摧残的面容。
从这个角度,我说,雾霾,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态度、有行动、有应对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我们的态度也需要转变。
刨去你我之“无能为力”的部分,治理雾霾有所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你可能会说,知道了知道了,不就是种花种草、少开车、多骑行巴拉巴拉.......
不是这样的,而是“意识”。
如何做是“术”,不能持久,长期看不到效果就不了了之。
有意识这样去为环境多做贡献,是“道”。不仅改变自身,长期坚持,还能影响身边的人和你一起践行。
你也许会怀疑,这么严重的雾霾,岂是我种花种草和骑自行车就能解决的?
当你不再只是你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影响一个人,一个人再影响更多的人,最后也许根治了也是不无可能。这也许在今天看来是传奇,但是放进时间的长河里,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好。
人总要有点精神信仰,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四不四啊!
最后,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