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我们家长常常对孩子有很多的要求和期待。你这次考试要考到多少分?得到多少名次?

其实,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思路看看,我们能为我们的孩子做点儿什么?

也许有的家长就说,我为我孩子做了很多呀!我给他买名牌的衣服,花钱让他上好学校,花钱送他上补习班,给孩子准备各种好吃的,每年带孩子出去旅行,让他长见识。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父母这样子的付出,更多是金钱上的付出。

但钱并不等于爱。

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父母的这种做法,仅仅是满足了孩子生理层次的需求。

那么孩子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们父母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安全,是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这种稳定更多的来自于内心。

对孩子们来说,家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如果家庭气氛温馨,父母很相爱,家人互相支持。那么孩子这艘小船在停泊港湾的时候就会觉得安心。如果这个港湾有惊涛骇浪,而且比大海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想这艘小船肯定更愿意逃离。

那么,怎么给孩子们创建一个温暖的港湾呢?

十三岁的小明周末回到家,妈妈很开心,忙前忙后为孩子准备吃的,张罗了一大桌子好菜。但小明却兴趣阑珊,因为他在学校已经吃饱了,妈妈看起来很失望,还在一个劲儿地劝孩子再多吃一口。尽管孩子一再地表示拒绝,妈妈仿佛没有听见一样。

这个故事的走向,我们来设置两种不同的场景。

第一种:爸爸看着妈妈,气不打一处来,训斥自己的妻子,“孩子已经说不吃了,你听不见吗?你难道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已经被妈妈的唠叨弄得疲于应付的孩子不满的白妈妈一眼。这个妈妈觉得自己万分委屈,看着满桌子辛苦准备的饭菜,看着老公那张生气的脸,再看看儿子翻着白眼儿,忍不住悲从心来。指责、抱怨,一场家庭大战,拉开序幕。

第二种:爸爸笑着,拍拍妻子的肩,“今天准备这一大桌饭菜花了不少时间吧!可惜儿子的肚子太小,已经装不下了。待会儿我带他出去多运动运动,下顿多吃点哈。”然后转头对儿子说,“你看你妈多爱你呀,想到你回来,提前几天就准备菜单。去亲妈妈一下。”家里面立刻变得其乐融融。

当然这个妈妈的做法值得商榷。但如果爸爸能够支持妈妈,看到她的付出。从好的角度来推断她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的在心里面对她下判断“太过于控制,太自我,太唠叨”。事情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化。

反之,如果爸爸有不恰当的行为,妈妈能够看到爸爸这样做背后的爱,并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呢?

其实夫妻之间互相指责埋怨,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点点滴滴对对方的不满。不在这件事情爆发,就在那件事情上爆发。

很多时候在孩子面前爆发,把孩子牵扯进夫妻之间关系的漩涡。让孩子觉得他有必要对父母的争吵负责任,让他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一切都是我的错。”

对孩子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爱你的伴侣。夫妻关系稳定和谐,才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孩子如果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善意,爸爸是爱我的,妈妈也是爱我的。就会让他觉得我是值得爱的。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就有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在学校里面,要面对老师、同学。孩子会因为违反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因为老师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经过,受到一些小小的委屈。跟同学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小小的冲突。

我们如果放下评判之心,静静地听孩子述说,体会他的委屈,愤怒,给他一个拥抱,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如果我们跟老师多联系,把老师对孩子的善意传递给孩子,同时也可以把同学的善意,传递给孩子。这对于学业成绩欠佳的孩子尤其重要。

在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评价标准的学校里面,因为孩子很自卑,所以他觉察到周围可能更多的是攻击。他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根本就不敢探出头去看一看。如果我们告诉他,老师是友好的,同学是友好的。那么,他在学校这个环境他就会是放松的,轻松的,这就是跟老师加强联系的意义所在。

如果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在这个以分数作为一切的社会,老师们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他就有可能把他承受的这份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更多的不公平。

支持、倾听,加强沟通。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在社交方面变得更容易。

关于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吃饭本来是一个孩子的本能,但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吃饭,追着孩子喂,就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压力,他以不吃饭作为对父母的抵抗。学习也是孩子的本能,我们一味的对孩子提要求,就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内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