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汇集了HTC所有优点的智能手机,它有HTC迄今为止最好的相机、性能、机身设计,它甚至还能够和HTC的VR一体机互动。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那便是HTC U12+这款机器洋溢着浓烈的“求生欲”。
既然是基于这个标准打造出来的产品,那么HTC U12+自然就有它值得我们表扬的优点。它是目前拍照最好的智能手机之一,它拥有的拍摄功能甚至能让所有对手汗颜。它没有跟风使用“刘海屏”,它甚至定价都比同配置的竞争对手便宜了一大截。以“性价比”在我们心中的设定,那么U12+其实称得上是款“性价比不错”的产品。
即便威风不再,也不能丢掉追求
哪怕是眼尖如我,在见到HTC U12+的第一眼也没觉得它和U11+有什么区别。HTC U11+和之前的HTC U11比起来算是天差地别,可反而到了这种连型号都“+1”的产品迭代上,二者最直观的外观差距就变得只剩下摄像头数量了?
非也非也,其实HTC U12+的外观设计是挺有追求的。因为首先和U11+比起来,U12+的手感变好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两代产品在外观、用料和设计语言上都没有进行任何明显的改动,甚至这两台机器的三围和体重都几乎一致,那么手感的变化从何而来?
这种东西就是个细微之处的改变,因为和以往我们常见的2.5D玻璃不一样的是,U12+的正面其实是一整块3D玻璃。将正面换成一整块3D玻璃后,手指划过边缘时也就根本不存在不同材质间的过渡。所以不论是顺滑度还是一体感,U12+的边缘都比U11+优秀太多。
这种东西看起来不讨巧,但实际上对手感的提升确实是挺明显的。
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和三星那种只有两侧曲面弯曲的工艺比起来,HTC是彻底地将正面的玻璃变成了个“盖子”——不仅是在机身左右两侧将玻璃弯折,在顶部和底部也用了同样的手法,所以即便是横着抓手机也一样有优秀的手感。
当然啦,一块热弯3D玻璃盖板自然也就意味着加工难度的上升与成品良率的下降,这一切反映到产品上则是明显的成本提升。HTC这种对工艺的追求本身就足够让我们为之鼓掌,更何况这种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更是切实地反映在了良好的手感上呢。
HTC U12+身上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全新的BoomSound双扬声器,只不过和压感按钮、3D玻璃前盖比起来,新的BoomSound双扬声器的改进甚至只有拆开了这台手机才能看见。因为HTC U12+的BoomSound实际上体积比起U11+的更小,可二者的外放品质和音量还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稍有了解音频的人大概都知道“体积”对音频设备的意义,因为决定一个喇叭的发声特性除了振膜和驱动单元的性能,还与音腔有很大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有合适大小音腔的喇叭能发出更浑厚动听的声音,音腔偏小的喇叭的声音会显得单薄尖锐。
所以,HTC U12+在将喇叭体积缩小后还能维持着和U11+相同的声音水准,其实是需要更多的调整、优化以及打磨的。HTC U12+的BoomSound也如U11+版会提供音乐、剧场双模式,前者强调音乐的清晰度、层次感而后者强调的则是横向握持时的环绕沉浸感。
HTC对“声音”的追求不止于此,HTC为U12+搭配的uSonic耳机甚至能够分析用户耳道构造以优化声音,并且它还支持目前在旗舰智能手机上颇少见的主动降噪功能。所以不论是外放还是内放,HTC U12+都有下足功夫,唯一比较可惜的是那条广受好评的Type-C转3.5mm的转接线不再是标配了。
当然HTC其实也一直在完善着从U11开始引入的边框交互功能——哪怕在我们看来这个功能有点鸡肋。
U12+的Edge Sense边框交互功能加入了感应功能,双击侧边框可用于触发返回按钮或是调出Edge Launcher等操作。侧边框也可以感应用户对手机的握持状态以实现画面的自动转向,在U12+感知到两侧边框被捏住的时候会自动禁用重力感应转向功能。前者某些时候可以用来代替返回按钮进行日常的操作,后者则在躺着用手机的时候能防止画面乱转。
更甚者,HTC U12+还非常激进地消灭掉了机身上的实体按钮。将电源、音量键做成了个压感式设计,所以HTC U12+的边框一下子就少了3个开孔。考虑到这算是U12+身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所以接下来我准备专门和诸位聊聊这3颗“力反馈压感按键”。
你画的这条蛇栩栩如生,不如给它添上四条腿吧
可能会有人说我是个思想守旧的顽固派,可我一直有着自己的理由。在那些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地方,我更偏好于易于操作、简单、可靠和稳定的解决方案。比如我很排斥特斯拉那种大屏幕式的中控,因为我觉得实体按钮更容易盲操,不用让驾驶者将视线从前方的道路上移开。
所以,当HTC得意洋洋地拿出来这台彻底消灭实体按键的U12+时我皱了皱眉。甚至冯老师在和我说这个新设计其实挺好用的时候我都没敢轻易地下定论,现如今这台机器到了我的手上,所以我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感受这种“创新”。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HTC的想法,HTC U12+通过感知施加于边框上的力度与受力点去判定触发功能。将“实体”变为“虚拟”最大的好处自然是减少了机身上的开孔,这点对机身的防水有帮助;其次减少了手机的机械结构,能够提升整体的可靠度。至于按钮的手感和回馈,则以机身内部的振动马达进行模拟。
一定程度上来说,HTC干得其实不错,因为U12+的震动质感相当不错。当这台手机震动起来的时候有很不错的紧致感与高档感,甚至说仅次于iPhone和魅族15的震动反馈手感也不过分。
但是,那三颗按钮几乎毁掉了我对这台手机所有的好感。
HTC U12+的“力反馈压感按键”可能是2018年里仅次于Xperia XZ2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愚蠢硬件设计——这就是我的结论。
为啥?
因为首先HTC U12+的力反馈压感按键的感应实在是太诡异了,用右手持机时右手大拇指需要用相当大的力气(甚至数倍于操控普通机械按钮的力量)才能触发电源按钮,可用左手持机的时候中指只要轻轻的一捏(甚至只需要操控普通机械按钮几分之一的力量)就能让它亮/灭屏。
经过多次的摸索,我发现产生以上区别的原因不在于U12+本身,而是在于一个很简单的物理原理。在U12+判定的程序里面,触发某一按钮所需要的垂直于边框的力是固定的。所以在左手持机且使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控制电源按钮的时候,左手手掌及大拇指正好可以给左侧边框提供完整的支撑,让电源键处的压力能够完全垂直于边框,所以此时触发电源按钮所需的总力是最小的。
那么右手持机呢?以右手正常持机的时候是以大拇指控制电源按钮,此时在左边框的对应位置支撑变少,所以大拇指发力时垂直于边框方向的分力就会少于大拇指施加的总力。所以在垂直于边框的分力一定时,右手控制这颗按钮就需要用到更大的总力。
这个理论甚至还能用来解释HTC U12+边框压感按钮超高的误触率。比如拿起平放于桌面的U12+时,只要手指头稍微碰到了电源按钮就可以极其轻易地触发。或是在单手调整握持手机高度以便控制通知栏的时候也非常容易误触,所以实际用起来是非常糟心的。
其次,则是感应力度的问题。HTC U12+与U11+一样,对边框压力的侦测灵敏度并不是均匀的,越靠近机身下半部分灵敏度就越高。当然对于HTC早前主推的“边框挤压”控制来说这是必须的,毕竟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握着手机的下半部分。
但是一旦用这个压力感应代替机械按钮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当前的智能手机上至少会有3个按钮(电源、音量上与下)。在感应区域固定在机身下方时就会导致3颗按钮所需的触发力度存在差别,因为它们终究会在边框上从高到低竖直排开。U12+又恰好选择把3颗按钮都放在机身的右侧,结合前面的“分力”原理就导致竖向持机时按钮的灵敏度依次递减——甚至竖向单手持机的时候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按下音量上键。
实际上在HTC U12+的系统设定里面,3颗按钮所需要的触发力度是大致相同的——只要将手机横向放在桌面上逐一按下比较便知。但是HTC在鲁莽地“干掉”实体按钮之后,显然没有考虑到在日常使用中由于握持位置不同而导致的触发总力度差异。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甚至觉得HTC的程序员只需要加几行代码,让边框先感应用户持机状态从而分别设定每个按钮的触发力度即可。
可HTC终究没有这么做。
第三也是在我看来最糟糕的一点,便是U12+的虚拟按钮每次只能识别1颗按钮的按压,而这让给U12+截图变得极其麻烦。
因为U12+每次只能识别1颗按钮,所以HTC将U12的截图操作改成了用电源按钮搭配虚拟HOME键截图。这一操作在显示导航栏的App里面用起来还好,可在全屏幕运行游戏或是播放视频的时候自然就行不通。如此便逼着我不得不用Edge Sense的握持手势进行截图,而这就相当于废掉了Edge Sense的一个功能。
实体按钮究竟做错了什么,让HTC要将它赶尽杀绝?
HTC U12+这个压感按钮就是典型的“画蛇添足”和“用力过度”,甚至说难听些还可以属于“重复发明轮子”和“为了创新而创新”。
手机的电源、音量按钮大概就像一间住宅的大门,我们聊起一间住宅总会更关注户型、装潢等,而不是这个大门容不容易进去。HTC U12+就像是一间户型朝向极好的豪宅,而给U12+安上那三颗智障一般的按钮大概就相当于把这间豪宅放在上海经贸中心的顶层,然后告诉准备入住的人必须使用专用的楼梯才能到达。
是的,不管这个楼梯有多么多么牛逼和有科技感,它始终也是条让人望而生畏的楼梯而已。
智能手机上最好的后置双摄
HTC U12+是目前在拍照评测机构DxOMark的榜单上总评分最高的后置双摄手机,确实华为P20 Pro的总评分更高,可人家后背是3颗相机哟(笑)。
不过玩笑归玩笑,U12+这套后置双摄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一如既往的,U12+的这套后置相机模组的主摄给到了1/2.5英寸全像素双核对焦CMOS加上大光圈和光学防抖的豪华配置。新加入的1600万像素副相机则能够用于实现1.85倍到2倍之光学变焦(这个设定和之前一些厂商主打的“无损变焦”有点类似,都是通过焦距和画面裁切实现)、背景虚化等常规的双摄功能。
HTC U12+的这套后置双摄甚至还支持高达60fps的4K视频录制(然而并没有HDR),录制视频时它还可以调动机身上多达4个麦克风录制Hi-Res级别的3D环绕声,或是将来自画面焦点的声音增强。所以不论是在人声鼎沸的足球场拍摄现场还是安静的街头拍摄歌者,U12+都能轻松胜任。
至于静态照片品质这个很关键的指标,HTC U12+也有做点提升。首先也是最明显的,是U12+有意地将照片的饱和度上调了些,并且画面中细节的锐利程度也比U11+更高,噪点控制能力也极好。所以乍一眼看过去,U12+的相片会给人“哇这颜色,哇这细节”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所以不管是拍人像、风景还是食物,U12+的照片都明显比U11+更生动活泼。确实论绝对的色彩还原度还是后者更胜一筹,可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喜好出发,U12+还是更对胃口的啦。
但是和HTC U11+一样,U12+的相机也会有种奇奇怪怪的小毛病。
首先是几乎在旗舰手机上绝迹的HDR“鬼影”毛病——当我发现U12+有这个毛病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用U12+在较低光照环境中拍摄HDR照片时,画面中的移动物体就一定会出现重影(比如上图中因为被空调风吹到而不停摆动的广告条)。
其次,则是HTC U12+的相机并不是那种“所见即所得”的设定,尤其在高反差环境中拍照的时候取景框中所见可能会和最终成片有非常大的差距。另外U12+在取景时的测光策略极其敏感,画面经常会在明暗之间大起大落。并且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高反差环境下手动开启HDR也于事无补。这点在我们看来实在是诡异得很,事实上HTC U12+的HDR功能挺好用,并且自动HDR也足够灵敏。
U12+的取景和实际拍照仿佛是由两个不同的团队完成的,负责写取景程序的那个团队写了一条对高光极为敏感的测光程序。只要画面中出现较大面积的高光,那么U12+就会大幅度压低整个取景器的亮度以保证高光处的细节。而负责写拍照程序的那个团队却写了个效果很明显的HDR合成算法,即便是在很大的反差环境中也能让U12+兼顾到画面中所有的细节。
然后这两个团队仿佛就是做完各自的工作之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负责写取景程序的团队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同事们做了些什么,然后HTC最终将两个团队的成果硬生生地封装在了一起。这就导致每当我使用U12+拍摄高反差的场景时总是要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去猜画面最终的效果,而不是像在iPhone、三星等其他旗舰手机上一般能够直接看到最终成品。
嗯,好在DxOMark是个只看最终样张质量来打分的机构。
任性的“原地后空翻”
HTC U12+的改变和提升都不少,它和U11+放一起就能看出挺明显的内在与外在升级。甚至曾经HTC引以为傲的相机在U12+上也再次获得进化,从静态照片拍摄到超高规格的视频录制功能。U12+就像做了个非常帅气的后空翻一样,在2018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吸引到了足够的目光。可当它双脚落地之后,U12+却尴尬地发现自己并没有向前半步。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很老土的话放在HTC U12+上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强悍的硬件配置听起来很诱人,但是这台手机由内到外都有小瑕疵,那些小瑕疵们不一定会毁了HTC U12+,但这些小瑕疵们确实不应该存在于一台顶级旗舰上。
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没错,我也这么觉得。HTC U12+给我的感觉和索尼Xperia XZ2很像,它们的配置都无可挑剔,同时也没犯什么大错误。但它们在我手上的时候都只配做个备用机,因为它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而这些乱七八糟的小毛病都不应该出现在一台追求极致的旗舰手机身上。
这就是HTC旗舰手机的问题所在,HTC一直很难拿出自己绝对独有的东西去做出真正吸引人的差异化产品。U11、U11+到U12+这三款产品确实都可圈可点,可和同期的顶级选手们比起来在使用体验这种能够影响到心情的方面却又有明显差距。
U12+确实是台很有追求很有心思的产品,但是HTC却没能在追求自己追求的同时将细节做好。压感按键、边框感应等等功能确实听起来很酷,全3D的正面玻璃盖板很新颖,DxOMark的高分双摄也是噱头十足。它在硬件层面上是台非常合格的旗舰手机,甚至它的造型设计也非常讨喜。
可惜我不喜欢一台随便拿在手中就会误触按键的手机,我更不喜欢一台UI生硬得毫无美感的手机,我也绝对不会喜欢一台明明可以拍出好照片却不让我轻易地拍出好照片的手机。
当一个新东西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前行,那么这个新东西就能被称为“创新”且被我们铭记与称赞。当一个新东西的出现单纯只是与众不同,那么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奇技淫巧。能花5000块钱去买一台只有1年寿命的旗舰智能手机的人肯定不会满足于“够用”,他们在追求与众不同之余还对“好用”有着绝对的高要求。
所以一台5000元的手机要么就该如OPPO FIND X那样,让人愿意为了它那酷得绝对与众不同的外观接受它的缺点;要么就该如Galaxy S9+那样,酷的同时尽量追求面面俱到;要么就该如iPhone 8 Plus那样,做个究极的实用主义者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而HTC U12+呢?它顶级的硬件配置确实配得上那个高昂的售价,它优雅的外观设计也对得起自己旗舰的身份。
但是它并没有太多显著优于其他2018年Android旗舰的优点,哪怕是那颗我盛赞的相机也没有比P20、S9+这样的对手好太多。而相反的,那个难用得让人反胃的压感按钮却一直毁灭着我使用它的心情。甚至在和U12+相处了2个多星期之后,我都开始尊敬自己那台Galaxy S8上的传统电源按钮,因为和U12+的“创新”比起来它实在是太舒服太好用了。
这篇东西本该到此结束了,可HTC U12+这款手机出来的时间点相当微妙,所以我还想多啰嗦两句。
在去年推出U11+后,HTC就和谷歌签订了总价11亿美金的协议。此协议签订后,谷歌公司挖走了HTC智能手机的一部分团队。这些包含有设计师和工程师在内的员工数量超过2000人,他们虽然还会继续留在台北,可他们自那之后就成为了谷歌公司的一份子。
这对目前危急存亡的HTC智能手机业务来说似乎并不算个好事情,通过把这部分团队打包“卖”给谷歌,HTC确实拿到了11亿美金。不过也正是因为把这部分团队打包“卖”给谷歌,也意味着HTC损失了很多人力资源与研发力量。11亿美金也许会让HTC当季度的财报更好看些,也挺符合HTC削减开支的初衷,但HTC目前的窘境可不光是11亿美金就能解决得了的啊。
这些本该与U12+这款产品无关,毕竟U12+这种旗舰从立项到研发完成可能需要1年左右。不过这大概也是U12+如此剑走偏锋地去“创新”的原因,HTC太需要一款强势的产品了。可惜U12+当前的水准并不是那种“救世主”级别的存在,也许没有那个压感按键的设计会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