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趣 | 陈氏太极传人用应战书告诉你高考作文有哪些坑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的第66篇文章。本文约2300字,请花5分钟来阅读。)

引子

这两天“江湖上”掀起了“腥风血雨”。前MMA选手徐晓东和雷公太极掌门人雷雷的“超级对战”,引人注目。这短短20秒(实际战斗可能不足10秒)的对决,引发了广大网友对“传统武术是不是假把式”的大讨论。

你以为书先生我准备参与这场讨论吗?No.

我不喜欢凑热点,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也不喜欢随便评论。我只做我擅长的事情——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写这篇文章呢,主要是因为陈氏太极传人在徐雷二人比武后发出的应战书,写得“很有意思”,很值得分析一下。

下面就是网上流传的陈氏太极应战书的其中一个版本。

语趣 | 陈氏太极传人用应战书告诉你高考作文有哪些坑_第1张图片
网上流传的王占海应战书(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我说这个应战书很值得分析一下呢?因为这不到300字的文章,错误百出,用词错误、标点错误、语法错误全部涵盖,实乃高考作文“避坑宝典”。

在详细分析之前,我先申明:

  1. 我不懂武术,也无意于参与和武术有关的任何讨论。
  2. 本应战书是否为王占海本人所作,无法证实。因此所有分析仅针对应战书而言,与人无关。

大师文字,匪夷所思

第一句话的用词就吓了我一跳:

“朝生暮死的网络水军”

网络水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短命了?朝生暮死的本意是形容事物生命短暂,实际使用中往往带点遗憾的味道。所以,应战书作者是觉得网络水军来得太快去得也太快,不过瘾?

“华夏五千年涵养出的一片静气”

我是一俗人,对“静气”这种玄妙的词汇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涵养”作动词,用得很有“新意”,因为这个词作动词指“保持水分”(可能保持水分就是作者的原意吧!难道是高级黑?)。

窃以为改为“孕育”要稍微合适一点。当然,这是针对高考拿分而言的。宗师们用词肯定“随缘”一些,也无可厚非。

一场对决KO一个人?
谁说的?可以否定整个传统武林?

语趣 | 陈氏太极传人用应战书告诉你高考作文有哪些坑_第2张图片
比我问号还多?

这几个问句直接把我打蒙了,顿觉自己这么多年学的都是假语言学。“一场对决KO一个人?”为什么这是个问句呢?全国这么多人都看到了,的确是一场对决KO了一个人啊?

“谁说的?”谁说的什么?感觉也是一句有头无尾的话。“可以否定整个传统武林?”什么可以否定传统武林?这句话缺主语啊!虽然汉语可以有无主句,但那其实是被动语态的一种体现。这种类型的无主句,确实“新颖”。

仔细一看,这三个问句要连起来才讲得通。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不能随便在中间加问号。正确的用法是“谁说的,一场对决KO一个人,就可以否定整个传统武林?”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未尝不是一种标点符号的创新用法。读起来还有一种加强语气的效果。不过可惜,这也不是应战书作者原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温瑞安就这么干过:

他、要、拔、剑
他,要,拔,剑
他。要。拔。剑
他——要——拔——剑

同样的几句话,换了标点符号,就把那种从坚定到犹豫的心情转变给描绘了出来,温润安果然是高手。还是那句话,高考时不能这么用。等你成了大师后,每个字后面打个问号都可以。

谁说的?一个一叶障目的结果,可以让每一个真正有独立思想的国人相信——这就是真相?

有了上面的分析,这句里的“谁说的?”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不过后面一句话,怎么读怎么别扭。“一叶障目的结果”可能又是一个创新的用法。书先生我读的书不算多,也不算少,一叶障目当定语使用的,却是第一次见到。一般来说,这个词都是用在“我们可不能一叶障目”这样的句子里。

后面半句里的“每”字也很辣眼睛,应该去掉。这是个反问句,大师写这句话当然是为了表示“一个真正有独立思想的国人不会相信这就是真相”。然而,加了一个“每”字,反而会削弱语气,因为“全称肯定”判断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每一个”都不相信,这句话就错了。这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可见,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如果对上面这段叙述不能理解的,建议先了解一些逻辑的基本知识。)即使非要使用“每”,那一般后面还会有个“都”,这样读起来才顺畅,因为“每”和“都”配合才完成一个全称判断。

语趣 | 陈氏太极传人用应战书告诉你高考作文有哪些坑_第3张图片
论都字的重要性

我把加“每”和不加“每”的两句话放在一起,大家自己体会:

谁说的?一个一叶障目的结果,可以让每一个真正有独立思想的国人相信——这就是真相?
谁说的?一个一叶障目的结果,可以让一个真正有独立思想的国人相信——这就是真相?

如果“每”字误用我还可以理解,后面这个破折号干什么的呢?转折?长停顿?整个应战书里,作者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处处标新立异。这个句子里,几个硬塞进去的标点符号,把一个反问句切割得四分五裂,不带点悲愤的情绪,你都读不出这是个反问句。

承让了!

高潮总是在最后。这一句“承让了”,放在应战书的结尾,简直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起来也是“振聋发聩”。都说好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看这收尾收的,多么简洁有力。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武还没有比,就开始说承让了,是不是早了点?书先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武侠小说,“承让了”三个字总是比赛优胜者表示谦虚的时候才用。今天第一次见识了比赛还没有开始,就有人说“承让了”的。

可能,这是大师自信的表现吧。大师决定出手,那比赛结局已定。先把“承让了”撂在这儿,到时候比赛完,转身就走,不耽搁时间。大师都很忙,不是吗?

要高考的你,别学大师

虽然书先生是研究英文的,但中文功底还算可以。我不能说这封应战书在文字上有什么不足,毕竟大师的境界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揣测的,说不定字里行间另有天机。

但是呢,借分析这封应战书,我想告诉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高考语文时,还是要按照汉语规范来使用词语和标点。毕竟,高考阅卷是匿名的,阅卷老师可不知道哪篇文章是哪位大师的作品哦。

最后,请允许我感叹一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请先从规范使用汉语开始。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趣 | 陈氏太极传人用应战书告诉你高考作文有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