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最长的一天

诺兰大神又出佳作。

  继《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之后。

  对于那么喜欢玩构架的诺兰大神来说,你不用指望他会单纯地给你玩大场面。大场面是有钱就可以办到,对诺兰来说,这有损他在电影界的威望。

  所以,在《敦刻尔克》中,若兰给你拍了三条线。

  地上一条,空中一条,海上一条。

  地上的就是那个法国士兵那条线,空中的是两个飞行员那条线。至于海上,就是英国船主道森和他的小儿子以及他的小儿子的朋友那条线。

  三条线,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穿插。地上的40万英法联军是为了撤退,是为了逃出生天;空中的英国皇家空军是为了保护他们撤退,他们需要和德国飞行员进行较量;海上的,是英国民众自发的、驾驶民船想去敦刻尔克接回英国子弟兵的拯救行动。

  所以,没有主角。地上那两个抬着担架的士兵可以是主角,空中的飞行员可以是主角,英国公民道森和他的儿子也可以是主角。诺兰在这三条线上,几乎是平均用力。但是他似乎在这部电影里,又隐匿了自己的感情;空袭、轰炸、沉船、漂浮的尸体,燃烧,等等,每个生命都在冷静地死去;除了英国士兵对自己飞行员,面对驾驶着民船前来拯救自己的英国公民巨臂欢呼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敦刻尔克》里感情的爆发。

  但是这里头又很真实地蕴藏了一种感情。40万人的生死,没有感情都不行。只不过诺兰把这种感情压制压制再压制,压制到几乎冷血,几乎让我们看不出来这是在拍电影,压制到似乎是在诉说的一部纪录片。就是这么着,在敦刻尔克偌大的海滩上,在一望无垠的海平面上,在飞行员俯瞰的视角里,40万人平静地生,平静地死,甚至平静地去挣扎。在电影里,他们瞬间是钢铁,瞬间是血肉,瞬间是过去的故事。

  这种平静,几乎让观众直接从电影院里回到了1940年那个叫做敦刻尔克地小镇。我们伸伸手,几乎就可以抚摸到那些在海滩上等待生死判决的年轻士兵的脸颊。但是,在这种平静的电影叙事之下,我们却真实地感觉到了一种青花瓷脆裂般的紧张。

  两个士兵抬着担架坚持不懈地朝撤退的驱逐舰上赶路;在那艘搁浅的渔船上、海水从德国士兵击穿的弹孔里不停地倒灌进船舱里,而此时的船舱里还藏着二十多名想要逃命的士兵;鱼雷击沉装满了士兵的船只,无数的士兵下饺子一样跳进海里,从一艘沉船逃生到另一艘暂时安全的船只;海水吞没,燃烧;空中,飞行员在鏖战空战;飞机上的燃油在一点一点减少;一个飞行员把飞机迫降在海面上,打不开飞行舱,差点被海水淹死;另外一个飞行员把德国战机打下来之后,自己的燃油也耗尽,迫降的滑翔之中,他清晰地看到了海滩上每一个士兵的脸;海上道森的坚持,即便是儿子死了,即便知道前去敦刻尔克死多生少,他也绝不动摇。一切让我知道,有一种热血,其实不需要高喊口号。

  这样的情景,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部一战题材的片子,《西线无战事》。

  这种冷静的功力,其实非诺兰这样的大神不能办到。热血,很多导演都会;但是在平静里,去冷眼旁观那些热血,却需要很多的功力。

  这部片子让很多人称赞诺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大题材的片子,在诺兰手里,举重若轻;他刻意地去回避了一些特效,把角色赤裸裸地晒给大家看,你甚至会产生一种把耳朵贴在演员的胸口上,去倾听他们紧张到要死的心跳声的感觉。

  直到士兵们回到自己的祖国。直到双脚终于踏上真实的土地,连蜷着身子在火车上睡觉,都是那么舒服。只是当天的报纸上,那些或多或少的消息,在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

  没人去嘲笑,因为活着回来就是胜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刻尔克:最长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