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天以前,我开始了对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的阅读及读书笔记式的自我分析,在如何正确认识时间|《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01中我们知道了时间的真正定义后,明白如何去规划时间和以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它,明白时间的管理要义是在有节奏中学习和享乐,接下来是此书的第二、三章的读书笔记式自我分析和理解:明白人生的可能性不是眼前。
1 从最高目标出发
关于“选择”的问题,它无时无刻没有任何空隙般贯穿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常常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此刻做的决定真的对吗?以后我会感到后悔或幸运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吗?
在书中作者列举了关于吃饭、求学的案例,他告诉我们: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即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注意进行考察,然后采纳最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而这样的一个方式就与人们内心的标准有关。
在选择标准上,大多数人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出选择,但一个内心成熟的人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设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比如创业者,他们选择创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取多少亿,只是为了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这样的选择也可以说是“最高标准”。
其实人在设立什么样的标准前,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明白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这对于人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建立自己的人生格局有很大的联系。
说到这里,自然有人会问什么样的“格局”才是正确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便又要回到上文中提到的“最高标准”,即是追求你内心深处的东西,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去寻找,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可以先问问自己最近是否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是否有种让自己内心充盈,对于生活充满希望,感到找到自己的感觉?如果有,你可以问问自己,这是否就是你内心所渴望的,并愿意一直持续、坚持做下来的事。
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学习,才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最高目标。
2 发现更多可能
曾在达达令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即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身的情况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会认为现在的我就是未来的我,现在的失败以及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会一直贯穿到我的整个人生,会误使有些人会让自己的整个人生长河都处于一种极度低迷、悲观的状态。
其实当我们逐渐从自身的世界走出来后,你会发现曾经的那些失败、错误在当时看来无法原谅和弥补,放到现在来看,只要努力去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勇敢去寻求正确的方向,我们的人生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而改变的前提首先是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对此,作者在书中归纳了四个典型的人生选择的隐含假设:
一、赛道假设 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已经设定好,输赢已成定局,不敢尝试,总是恐惧。
二、低关联假设 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三、僵固化心智 以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天赋不够,或智商平平,如果遇见了一些挫折会丧失信心,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
四、零和博弈 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取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方案。
通过这四种假设,找到与此对应解决的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处理方式:
一、目标悬置 灵活性的看待目标,通过分期“付款”式的将目标逐一实现,不是“弃”,而是“悬置”,从长计议。
二、能力嫁接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从工作中学习,寻求工作中与自己爱好的连接点,学会寻找两者的共存方式。
三、特性改造 学会将工作和爱好结合,形成互助的状态。
其实书中作者列举的这些案例和解决思路、方式只能对一部分人而言有所帮助,可他和达达令告诉我们更深层次的东西是:
·主动做出选择,别急着否认过去,也不要把消极情绪放在未来。
·坚持你内心的某些东西,用更长远的思维去思考你的人生,明白人生中还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树,我们便是在不断修剪中成长找到自己。
3 立即行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因为这句话很多人开始热情奔赴自己的爱好,而对于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开始找很多借口去拖延,觉得去做了那些事便是浪费时间,其实这句话的本质与事情的大小无关,反而越是小事,越要尽快完成,而大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讲到大事,自然与人生不可分割,便会去计划很多方面,条条款款,等到我们计划的差不多了,恐怕时间也就为此流失掉了,所以,对于这种错误的方式,作者讲到了一种行动方法——精益创业,解释如下: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础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而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如同创业一样。
我总结书中关于“精益创业”的过程:即刻行动—呈现产品—获得反馈—不断修正。
也就是说,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而当你完成一件产品后,会得到外界的各种评论,你所要做的是吸取好的批评和建议,不因有批评而惧怕,甚至排斥,反而要学会接受,并勇于改正,将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4 任务分解
书读到这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给还在读书的学生、刚踏入社会的新人,以及对于自身管理有缺失的职场人士这几类人的建议书籍(仅个人想法)。
回到主题,在这一小节中,作者讲到的是如何在工作中更有效率的完成一项任务。
对于一般任务的完成,作者将任务分解成了一个“三明治模型”:
其中“核心思考区间”便是大多数任务中最至关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部分,对于这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那么这个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余下的就是支持性、补充性的工作(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
对于“核心思考区间”,你需要非常专注地思考,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首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每章每节中所讲到的主旨画下来,清晰明了这些内容和结构,便完成了我主要任务。因为是读书笔记及个人分析,在写作中,我会慢慢加入个人的理解和书中的重要解析,这也就是支持性、补充性的工作(即“支持性思考区间”和“操作性动作区间”)。
同时,在处理任务过程中又可对涉及的认知复杂度和认知类型切分,上述例子就是涉及的认知复杂度。而对认知类型,也可称为“图层分析法”,也同样用我写文来举例,在写文字时,如果遇到需要图片的地方,标记位置,等到文章问完后,再返回去加上插图,这样做的效率肯定会比一会儿做图一会儿写字来得快。
对于复杂工作的流程用“图层分析法”再好不过,因为它不仅将工作简单化,也能迅速提高工作的效率,用书中的话来评价它: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5 学会反思
书本中的知识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显性知识,你可以从文字上逐一了解,就像你读这篇文章,只要你认的字,理解力正常,就没有什么问题。但行动上的知识却是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通俗一点说:理论和实践是两种程度上的概念。
为此,我们需要明白,在行动后对其进行的细致反思,用语言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不断被学习和运用各种场合中。
比如现在很火的知识、时间管理。
其实它一开始只是一种行动上的归纳和总结,但当有人意识到这种规律可以在其他场合中被加以运用时,人们就开始书写出这些行动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透过表象去观察,并归纳出相关经验,发展以及整个过程所带来的结果,甚至连随后其中的变动都能够有所预料,这便是人们通过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所得出的良性循环。
萧秋水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培养记录和总结都很重要,这也是终生学习的必备要素。
如何更有益的选择和做事,其实并不困难,难得是如何去将其中有益于做事的方式及心态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在学习中真正得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在这条漫长的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内心渴望是非常重要的,为自己设定最高目标的同时,也要去发现生命中的其他可能,当心中有计划却犹豫不决时,明白只要开始行动就会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在前进的路上也要不停地学习、梳理、归纳、反思、总结,明白学习和行动才是开阔人生这场大格局的重要基石。